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1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而昨天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和雾霾有关。环保部长陈吉宁笑说:“今天天很好,我以为记者问的第一个问题不会是和大气有关的问题。”
治理雾霾
污染治理进入第二阶段
陈吉宁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坦言,从去年年底爆发三场持续大气污染,到今年以来连续出现蓝天,让人有一种“冰火两重天”的感觉。
陈吉宁说,污染治理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污染的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容量,这个阶段可能对污染原因没搞清楚,付出再大努力也见效微弱;第二个阶段是持续治理阶段,但易受风速、湿度、降雨等自然边界条件影响,治理效果会出现波动,时好时坏;第三个阶段是进一步治理污染排放阶段,此时不再受气候条件、水文条件、边界条件等影响,环境问题得以解决。“目前我国大气环境治理正处在第二个阶段,走向第三个阶段。”陈吉宁说,我国正通过一系列硬举措应对硬挑战,优良天数、重污染天数、全年PM2.5浓度等指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地方保护主义
力争在2018年完成省以下环保执法垂直管理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11日表示,此举是对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计划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试点,力争2018年本届政府换届前完成改革。
“现在我们实行的是以块为主的环保管理体制,这个体制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轻环保,发展硬、环保软,有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他说。
陈吉宁同时透露,目前已经有17个省区市提出全面试点或部分试点的意向,大概将用一年左右时间完成试点,力争在2018年完成这项改革。
陈吉宁说,环保监测监察执法改革涉及省、部之间一些关系的重新界定,涉及一些审批权限的重新梳理,是一个牵动全身的工作。
环保和发展
仍有干部对环保“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
陈吉宁在回应“新环保法实施后曾引发拖累地方经济发展的争论”的问题时说,目前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认为环保和发展是对立的,认为环保是包袱,抓环保就会影响GDP、影响发展,存在不能为、不想为、不敢为的问题。其实,经济发展与环保并不对立,经济进入新常态,就是要解决从粗放式发展追求“量”到追求“质”的转变。“从来没有污染的产业,只有污染的企业。技术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得以迅速的扩张,只有让那些污染的企业退出市场,才能给好的企业留出发展的空间,这些企业才能够专注于其他的创新,专注于提高产品质量,才能够避免在我们的发展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陈吉宁说。
史上最严环保法
去年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
“新环保法落实了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去年环保部对33个市区开展了综合督察,公开约谈了15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人。”谈到去年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陈吉宁说,“我们也督促各省区市对3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进行环保督察,对31个市进行了约谈、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176个问题挂牌督办。”
他介绍说,环保部门去年“抓住重点,铁腕执法”,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余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联动,联合公安部、最高检对两起性质恶劣的案件进行了挂牌督办,全国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079起,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685件;推动公益诉讼,去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53件,其中民事公益诉讼案件47件。
陈吉宁同时表示,去年环保部门共检查企业177万家,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9.1万家,责令关停取缔2万家、停产3.4万家、限期改正8.9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