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丽水 正文
点亮山区学生的童年梦想 守护教育之光
2016年03月25日 06:26:1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鄢鸣 潘枫 兰盛龙
供村小学的孩子在美术课上学剪纸。 记者 李文芳 摄
供村小学的体育课。 记者 李文芳 摄
供村小学的年轻女教师们。 记者 李文芳 摄

   浙江在线03月25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鄢鸣 潘枫 兰盛龙)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为阻断社会阶层固化与贫穷代际传递的趋势,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新政,由此,越来越多的乡村学生享受到了教育均衡带来的阳光雨露。

  本期《人文周刊》特别推出“乡村教育札记”系列报道,分别从乡村教师乡村娃、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村小留守儿童、乡村教育改革等角度,具体而微地展现当下乡村孩子在漫漫求学路上的现状。我们看到,仅管地处偏远山区或乡村基层,但乡村的孩子都那么乐观向上,乡村的教师都在坚守、探索,守护着那束基础教育之光。

  汽车从龙泉市一路向东,绕过道道的山弯和沟岔,颠簸间终于驶进道太乡供村境内,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让窝在车内的身体一阵酸麻。村口斑驳的石桥,贯穿起村庄与外界。折进村内,倏然见两侧竟些许繁华,路过小旅馆、农家乐、代销点,随后一拐,便到了龙泉市供村中心小学。

  二楼低年级的教室里,正传出琅琅书声。教室前方,新安装的多媒体触屏白板上,显示着课文《找春天》中的生词。只见一名着深咖色上衣的男教师,右手执书本在教室中踱步,9个孩子将身体簇拥在课桌前,齐声朗诵。书声落,男教师将右手的书本放下,娴熟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触”“鹊”“鹃”等字。撑起的右肩膀让垂下的左袖,更显得空空荡荡。

  他就是杨树长,浙江省“最美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育长达35年,用一只右臂撑起一批批农村娃初识世界的桥梁。如今,令他欣慰的是,乡村小学已纳入教育集团化的一部分,年轻的教师开始接起乡村教育的接力棒,为人口日渐凋零的山区带来知识和养分。窗外,弥漫山间的雾气渐渐褪去,阳光弥漫进校园的角落。

  处于山谷深处的供村小学,现有58名学生,14名老师。这里,“留守”与“坚守”,一并在上演。

  寻找春天的孩子

  “呲”,打火机将灶台下的木柴引燃,微弱的火光开始跳跃,门卫方兆桂乌黑的脸被映得泛红。灶台上的大铁锅内,慢慢熬制着鸡蛋羹;一旁的蒸锅边,老方的妻子已将淘净的米放了进去。这是47个住校生的“营养餐”。

  厨房内微弱的灯光合着灶台内燃烧的火苗,成了山中黎明最早的光亮。天色渐明,村内拉木材的三轮摩托开始突突作响,农家的烟囱里升腾起缕缕青烟,学校的厨房内传出阵阵饭香。方兆桂看了下表,6时半。这会儿,教师宿舍二楼西侧杨树长屋内的灯光也已亮起,他麻溜地穿衣起床,巡视着校园的一草一木。

  早上6时40分的起床铃声响起。“起床了!起床了!”女生宿舍靠门的二年级女学生杨帆“噌”的一下从被窝中钻出,手脚并用穿好衣服,胡乱将被子揉成方形后就跳下了床,拿起脸盆就往洗手间冲去。

  楼道间,传出孩子们奔跑的“踏踏”声。洗手间的水哗哗流出,低年级的女孩子们将头发一撩,直接用冰冷的水洗脸刷牙,她们的身高也才刚刚够得着水槽;高年级的女孩旁放着热水瓶,她们仔细地洗着,还不忘谈论几句俏皮话。洗罢脸,孩子们都飞奔入宿舍,脸盆“哐当”一放,随后一溜烟跑进了教室。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清晨,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开始回荡山间。二年级教室门口,班主任杨树长已经来了。一旁的教室里,值周的女教师陈晓颖,正招呼着其他学生们晨读,乌黑的马尾在楼道中摇曳。

  学校的早晨,总是匆忙而紧凑。早读结束后就到了开饭的时间。几十个小家伙飞奔到厨房,拿起自己的饭盒,排起了小长队,待值周老师一个个添满饭后,孩子们便坐齐整,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吃罢饭,六个班级分别在各自班主任的带领下,清扫卫生区和宿舍。

  走读的学生陆陆续续从周边赶来。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这与城中的小学并无二致。

  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老教师杨树长来说,供村小学也许是他最后的归宿。自1981年做起乡村老师,杨树长就从未离开过这片大山,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5个春秋,看着一个个孩子走出大山,也看着供村周边20多所小学一一撤并,留下这所占地4023平方米的供村小学。

  教师宿舍楼二楼,不到30平米的房间内,简单陈设,便是杨树长和爱人的房间了。2006年,下潜村小学撤并后,杨树长调到供村小学。当时的供村小学,“基本就是山间的几栋旧房子”,没有专门的学生宿舍,不少教师都已到快退休的年纪……

  “学校这几年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如今,置身供村小学,原先木结构的土房子早已不见踪影。校园虽小却“五脏俱全”,多媒体教室、塑胶操场、实验室、音乐室、图书室、心育室、淋浴室等硬件全部按照省标准化学校建造而成。校园内有教学楼、教师宿舍、学生宿舍和实验楼四幢,一走进教学楼和宿舍,手机便立马连上了wifi。14个教师中有12个都是80后、90后,充满青春活力。

  楼道内张贴着高年级学生亲手制作的剪纸贴画,是90后女教师季丽红在美术课上教孩子们的成果,成了学校的一大特色。每到下课,男孩子们三三两两在楼道间追打嬉戏,女孩子们结伴去校门口的小卖部买零食和文具,校园内充斥着欢声笑语。

  不过,倘若你与这里的孩子们接触数日,就会发现他们在学校“儿童王国”中的嬉笑奔跑,背后隐藏着对父母家庭的深深渴求。

  留守儿童之“家”

  供村小学有一半以上的“留守儿童”,47个住校生中,有20多个学生一年见父母的面屈指可数,春节开学即意味着离别;还有多数学生父母离异或与父母阴阳两隔。有些仅有五六岁的孩子一上学就被迫住校,大人们将孩子送往学校后便全权交由老师代管。

  一年级的巫润泽是学校年纪最小的住校生,刚7岁,住校已经满半年了,他个头矮矮的。他家住12里开外的垟头村,开学那天,父亲骑了一个多小时的土摩托将他送到学校,收拾好宿舍后起身便走了。虽然留下了热水瓶,可小家伙的力气却不够,也就习惯用凉水解决洗漱。

  在女生宿舍遇到王心凌时,她正安静地坐在自己刚掖好的床铺上,穿着母亲春节时给她买的红色中长款呢大衣。虽然仅有11岁,可她住校已经5年,幼儿园时父母就央求学校让她住校。她的家远在牛岱岭村,父母外出打工多年,每个周末也都是70多岁的爷爷来学校接她回家。

  夜幕降临,我坐在女生宿舍,听她们躺在被窝里叽叽喳喳聊天,无忧无虑的样子编织成属于童年的欢乐。此时,窗外的夜越发黑了,靠窗的小姑娘在窗户边留了道小缝,山风不时吹进。“晚上不冷啊?”我问,“有时还出汗呢”,姑娘们说。我坐在一旁裹紧了大衣,山里吹来的风有些刺骨。

  “我爸爸给我买了一堆好吃的”,睡在中间上铺的一年级的吴心怡,窝在被子里啃着零食,一个红色塑料袋里有QQ星、沙琪玛还有一些糖果,她像宝贝似的揣在胸口,早就忘记刚住校那会儿哭了两天两夜时的想家情绪。

  “我的妈妈给我寄来了新衣服呢”,剪了齐刘海,有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的刘世贤说,她住在吴心怡的对面,上床之前还给大伙儿跳了支舞,是她最爱的“miss何”老师教她的。

  “我的后爸对我可好了,每个月都会给我零花钱”,这是靠门上铺住着的杨帆的声音,她活泼开朗极了,一笑就露出两颗兔牙,“皮实”的她曾在大冬天还穿着短裤。

  大山深处的守望

  虽然爷爷奶奶家就在供村,可五年级的周嘉斌还是选择住校。“热闹,还能按时吃上热饭”。为了能让住校的孩子一日三餐能有热饭吃,供村小学实行传统的“交粮制”。每个住校生每学期交85斤到110斤的米,就能享受到每日三餐蔬菜、肉、蛋、豆等搭配均衡的“营养餐”。学校成了许多留守孩子温暖的港湾。

  “柳—绿(nǜ)—花—红”,晚自习期间,在教学楼二楼办公室,巫润泽一字一顿的读着刚学来的生词,读了几遍还是读错了。“读绿(lǜ),而不是(nǜ),你仔细看我舌尖和口型,记下了吗,再读几遍”,一旁年轻的语文老师袁超燕,耐心地教他纠正发音,细致、专业和耐心程度远超过学生父母。

  巫润泽穿着黑色的毛衣,背上沾满了落叶碎屑,弓着头,低声细语地读着,一旁的女教师帮他把背上的碎屑掸干净。“毛老师,可以借下您的手机给我爸打个电话吗”,这会儿三年级的王心凌走进办公室,向语文老师毛薇借电话。不一会儿,年轻女教师的办公室内便挤满了前来补课、求助的小学生。

  在供村小学,除了任课老师针对每个学生的课外辅导外,学校专门为留守儿童建立了结对档案。结对老师除了在生活、学习上对孩子进行帮助,还与孩子们交流了解更多他们的内心世界。校长办公室的一面墙上,10多张奖牌和锦旗,诉说多年来默默耕耘的乡村教师们的教育成果。连续几年,供村小学都荣获龙泉市中小学校综合考核优胜学校。

  这些远离城区受漫漫山路阻隔的山村学校老师,在常住居民逐渐减少的乡村里,撒下了属于他们的青春热血。86年出生的周伟,在供村小学一待就是整7年。他回忆说,刚来的那一年,隔壁村小分配进一个年轻的女教师,来了一个月后就拎着包走了,要坚守住山里的寂静仅仅靠一时冲动是远远不够的。

  “山村教育,需要像杨树长老师那样,把心留在这里,用爱默默坚守”,独臂教师杨树长成了许多年轻教师的一面旗帜,他默默坚守大山放弃进城机会的行为,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教师。当年最年轻的周伟老师,已经成为学校年轻教师中年纪“最老”的一个,年轻教师队伍逐年补充进山村小学。

  隔一段时间,93年出生的女教师陈晓颖便会到总校进行教学实践的学习。原来,供村小学已隶属于龙泉市实验教育集团,可享受到与总校名师结对的资源优势,通过结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逐渐提高。每个学期总校名师也会“送课下乡”,让山村的孩子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供村的学生家长如有要求,也可直接转入总部,上个学期二年级的江西雅就因父母的要求而调到总部学习。这种教育集团化运作模式已经在龙泉普及,全市24所农村小学已全部纳入五大教育集团体系当中,城乡教育趋于均衡。

  守护教育之光

  一到开学季,校长季光伟就很焦虑。生源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上学期一年级仅招了5名学生,而学校幼儿园内今年大班的学生只有1人。“9月份开学,供村小学很可能只招到1名新生。”

  逐年缩减的生源,成了学校老师共同的担忧,如果没有新生,供村小学避免不了撤并的命运,打从去年邻村大白岸小学撤销,老教师杨树长心里就一直不是滋味。

  有着同样想法的,还有供村村书记兰志峰。兰志峰当了18年村支书,他深知这所小学对供村意味着什么。学校食堂的“营养餐”食材、师生们日常花销、学生家长们租住的房屋,这一切都在聚集着人气,让村民受益。最重要的,供村小学承担起没有能力带孩子走出大山的村民最后的希望。

  供村四面环山,溪流淙淙傍村而过,土木结构的老房与崭新的4层楼房相互辉映。村头与村尾,一面繁华似锦,一面古色古香。多年前,依托丰富的原木资源和木耳香菇种植产业,村庄越来越富裕,甚至吸引了更远山区的村民前来淘金致富。可后来,随着产业变迁,一批批供村人走出大山寻觅新生。于是,不少有能力的家长将孩子带在身边,有些就干脆将孩子搁在村里。

  偌大的村庄里,除了学校孩子的喧闹外,就剩下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老妇,悠闲的大黄狗,以及漫山遍野的虫鱼鸟叫。下午放学,几个年轻教师招呼好学生吃完饭后,便结伴在山中漫步,一旁的供村溪潺潺而下,山谷间划过几只长尾巴的漂亮鸟儿。

  供村小学10多名年轻教师中,单身女教师占大多数,她们在山间相互并肩行走,欢笑声时而灌进山谷。她们在如花的年龄,如山谷间那株绽放的白玉兰,守护着基础教育之光。

 
标签: 城乡教育 乡村小学 教育 山区 责任编辑: 朱婧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