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记者再次专访王元骧教授 85岁的文学理论家时刻在关注当下——
经济发展了 精神上也要同步前进
2018年11月18日 08:14:0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方时列

  2013年5月17日钱江晚报《文脉》栏目刊登对王元骧的采访。

  王元骧以书面形式接受记者的采访。

  浙江在线11月1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方时列)与五年前的专访一样,这一次记者对王元骧先生的采访也是用了书面的形式。因为,先生的听力不好——1973年在防空洞工地劳动时,他的耳朵被震聋了。

  因不能接听电话,去年年初,王元骧先生开始用上了微信,却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背时佬”。这个小小的细节,恰恰叫人想到,在他的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大家对他的评价——既坚守自我,又与现实对话。

  王元骧85岁了,他依然在思考。

  就这五年而言,他的总结是“为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美学、文艺学理论出点微力”,同时,他也关注到了“快餐文化”的流行与其背后的原因。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但是先生希望“精神上也要同步前进”——这才是一个强国应有的节奏。

  记者再次专访王元骧教授

  85岁的文学理论家时刻在关注当下——

  经济发展了

  精神上也要同步前进

  为人上,我为别人着想

  为学上,我从不跟风赶潮

  记者:王先生,钱江晚报《文脉》栏目,在2013年曾对您进行过专访。一晃五年过去了,这五年您身体还好吗?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您在这五年主要思考和研究的内容?

  王元骧:目前我身体状况还可以,只不过精力已一年不如一年了。这几年我思考的问题主要是在文学理论上,在继承反映论文艺观的基础上,把认识论与实践论统一起来;在美学问题上,在继承实践论美学的基础上,把希腊传统和希伯来传统统一起来,而使我们对文艺的性质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为建设有我国特色的美学、文艺学理论出点微力。

  记者:您的从教60周年研讨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策划准备的?从教60年,您一定有很多感想,能不能和我说说?

  王元骧:这次会议最初是由原杭师大校长杜卫倡议,然后得到浙大人文学院领导积极响应和支持而决定召开的。当领导为此事与我商量时,我认为对促进我国当今文学和美学理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也就默认了。但提出不要惊动年事已高的名家和公务繁忙的领导,让一些对讨论问题有兴趣的学生自愿出席,不想现在规模搞得这么大,学界的主要领导和专家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专程前来,这让我深感不安。

  记者:加了您的微信,看到您的微信名是“背时佬”,我不禁笑了。您什么时候开始有微信的?取这个名字,有什么说法吗?您觉得您和这个时代,“相背”的地方有哪些?

  王元骧:我因为听力丧失,已不能接听电话,自去年年初开始用微信。

  “背时佬”这个名称对我很适合。我一辈子都不曾赶上过形势,总是与潮流格格不入。现在是一个个人主义膨胀的时代,但我却始终不愿放弃自己固有的信念和原则。在为人上,我觉得凡事总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必要时甚至应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成全别人。在为学上,我从不跟风赶潮,认准了的就会坚持走下去,而不怕别人讽刺、嘲笑,更不想取悦、讨好别人。您看这还不算背时吗?

  理论不是死的知识

  而是活的智慧

  记者:2015年您曾赠我一本著作:《审美:向人回归》,提到许多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普遍审美观的变化,尤其是快餐文化以及人们对物质的态度,近几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您对当代人的审美观有什么新的发现和评价?

  王元骧:现在的文艺作品我都没有看,一则没有精力,二则值得看的东西也好像不太有。有空只是看看电视,但也只看新闻和一些纪实性的节目,像“综艺节目”之类,偶尔掠到一点,发现都是些“快餐文化”,也就立即换台了。我问过周围的老师,他们也从不看这些东西。我为此曾向电视台的同志反映过意见,他们的回答是“这不是给你们看的!”可见还是受到不少观众的欢迎。

  这些“快餐文化”在当今流行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电视也完全被商品化了,二是像这些快餐文化会吸引这么多人,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文化素质。从理论上分析,更与人们分不清审美文化与消费文化、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有关。

  不认识美丽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是“合目的性(善,即合乎人的意志愿望的)和合规律性(真,即合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的统一”,它所给予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不像感觉快适那样,只图一时的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甚至是一种精神的麻醉剂而存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开拓人的情怀,提升人的境界,使人本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来处身行事。这是一个健全的人格和文明的社会最根本的标志。

  要是我们经济发展了,而在精神上不能同步前进,我们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强国,所以我很希望我们的文化部门能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要老是把眼光紧盯在经济效益上。

  记者: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人现在越来越珍贵,您觉得,在这个时代学文艺理论、美学理论,从个人生活到其他更高的层面,有什么新的价值或者说意义?

  王元骧:我国自古以来就缺乏理论的传统,强调经世致用,所以人们往往按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文学理论,视理论为像是当年鲁迅所批评与所谓“文章作法”、“小说作法”那样,以为学了理论,不会写作的就会学会写作,不会欣赏的就会学会欣赏。这实在是一大误解。

  理论所解决的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如文学是什么?它对社会人生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等等。理论为我们看待文学问题确立一种视界和眼光,使人在看待复杂的文学现象时,不至于失去方向,这就是许多大作家如巴尔扎克、雨果、歌德、席勒、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鲁迅、茅盾等都兼攻理论的原因。

  它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智慧,我们有了相应的经验才能理解它的道理,也只有凭借一定的方法才能在实际应用中生效。它的具体途径也就是文学批评。

  文学的发展,就是由创作、阅读和批评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这是为大量事实所证明了的道理,相信人们也会渐渐认识到这一道理的。

  记者:谢谢王老师!


标签: 王元;快餐文化;微信;采访;文学理论;记者;背时佬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