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型企业培育,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8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1.6%;出台《嘉兴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简化研发费用归集和核算管理及流程;指导银行机构试点“专营机构”式的专业化、扁平化的科技金融管理构架,全市目前已成立科技专营机构14家,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昨天,记者获悉,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正有序推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我国进入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新阶段的当下,想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看能否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动力。2016年12月,嘉兴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正式获省委、省政府批复,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今年1月,全市科技创新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动员大会召开,《嘉兴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同时下发。《方案》明确我市将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目标,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开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补齐制约发展短板,最大限度解放思想,最大限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限度调动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如期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和动力。
建立健全五大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三区”建设,嘉兴吹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号角”。
经过数月的努力,我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各个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在建立统筹协同的科技决策管理服务体制方面,市级政府产业基金已覆盖信息经济、环保、健康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重要领域,初步建立了以政府产业母基金为主体,利用区域基金、天使基金等相互配合,涵盖支持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上市公司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政府产业基金体系。在建立“与沪杭同城”的浙沪创新协作机制方面,沪嘉杭G60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方案正在制定中;《嘉兴市科技系统深化接轨上海工作实施方案》印发,明确全市科技接轨上海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在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机制方面,高新技术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培育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年度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在探索创新平台集聚整合机制方面,具有长三角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之城”行动计划推进有力,《嘉兴市众创空间年度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嘉兴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与管理办法》制定出台;“红船杯”嘉兴全球创业创新大赛启动,并接连赴上海、深圳和北京开展科技企业孵化之城推介活动。在探索“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和“新技术”集聚机制方面,注重科技成果转化,拟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对产业集聚起战略性引领作用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相关补助,同时结合相关绩效评价,鼓励企业开展科技研发;科创型特色小镇建设工作也在着力开展中。
与此同时,在省校合作示范区建设方面,省校合作相关政策和示范区建设方案已委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进行梳理和策划;市校合作备忘录制定正有序推进中。在省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方面,多层次科技专营机构逐步建立,农业银行嘉兴科技支行和嘉兴银行科技支行成为浙江银监局认可的全省首批“持牌经营”专营支行,邮储银行科技城支行特批为科技专营机构,全市科技专营机构累计对科技型企业授信户数超400户,累计放贷69亿元,贷款余额19.59亿元;多种类的科技金融产品日益完善,各科技支行专门为初创、成长、成熟的科技企业设计了信用贷、订单贷、贸易贷、知识产权贷、科研机构建设专项贷等一系列信贷产品,破解了科创企业增信难题;太平洋科技保险公司注册成立,并着力开展科技保险产品设计;探索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指标,在海盐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进行试点,对110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评价,与3家银行进行融资对接。
在省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继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关于打造最优人才生态、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意见》后,今年4月,我市再推人才工作最为集成的体系设计——585人才工程;《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因公出国管理操作细则》制定出台,并对海内外引才工作站(点)政策进行改进和完善;“八大千亿”产业企事业单位及紧缺人才名录实施办法完成制定,初拟人才资助操作细则;人才分层分类体系认定办法和人才积分管理办法起草完成;人才“柔性”引进制度探索建立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