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网传有的进口牛排是碎肉拼接而成 真相到底是什么?
2017年01月05日 08:28:11 来源: 中国宁波网

  在电商平台上,100多元就可以买到的拼接牛排,销量都不错(网上截图)。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着这样一条视频:澳洲某电视台曝光了用“胶水”和碎牛肉拼接的所谓牛排,号称是“全国性的食品丑闻”。该消息经过转发,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表示现在连进口牛肉都不能相信了。

  这一事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是否真如视频里所说的是食品丑闻?国内的进口牛排是否安全?昨天,记者特地查询了相关资料,并采访了相关部门。

  所谓“胶水”其实是食品添加剂

  “澳洲菲力牛排”“黑椒西冷牛排”“进口牛排套餐”……昨天,记者查询各大生鲜电商平台,发现有些生鲜电商平台上,一百多元就能买到10片牛排,还附赠黄油料包,价格十分低廉,而且绝大部分来自澳大利亚。记者查看配料表发现,不少牛排中含有卡拉胶成分,这样的牛排被称为“重组牛排”。

  记者注意到,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也已经对此作了权威解释:牛排按加工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食药监总局相关专家介绍,原切牛排指未经任何预处理、直接切割包装的整块牛外脊、牛里脊,属于生鲜肉。重组牛排也可以叫拼接牛排,就是借助肉的重组技术加工而成的调理肉制品。包括重组牛排在内的调理肉制品一般会添加水、调味料等辅料,也可能使用卡拉胶、谷氨酰胺转氨酶等食品添加剂。

  而谷氨酰胺转氨酶,也就是报道中说的“胶水”,国标规定可以在豆类制品中使用作为稳定剂和凝固剂。而其他的添加剂是一些增稠剂、乳化剂和保水剂,作为速冻调理肉制品,除了保水剂(磷酸盐)限量使用外,其他的增稠剂和乳化剂可以说都是非常安全的,标准规定按照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所以,只要在标准规定的限量内使用食品添加剂就不存在食品安全风险。

  拼接牛排并不等于是劣质肉

  与此同时,食药监的有关专家表示,调理肉并不是什么“内幕”,而是正常的加工工艺。把畜禽肉绞制或切制后添加调味料等辅料,经滚揉、搅拌、调味或预加热等工艺加工,然后在冷藏或冷冻条件下贮藏、运输及销售,重组牛排就产生了。“由于经过了去膜去筋等工序,调理牛排的嫩度和口味往往更受消费者欢迎。”原切牛排属于冷鲜或冷冻的分割肉,价格较高,重组牛排价格则相对较低。虽然重组牛排的价格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重组牛排等于劣质肉。食药监总局相关专家介绍,肉的重组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使用,在欧美国家有着数十年的应用历史,我国也在90年代开始研究与应用。

  “在屠宰分割加工过程中,碎肉的产生不可避免。”专家表示,借助重组技术将其重组、二次成型,冷冻后出售,不仅可以提高碎肉的利用率,还可以丰富肉制品的产品种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肉的分割或者修整过程中产生的“碎肉”不等于“劣质肉”。

  买进口牛排要注意食品标签

  针对这种情况,记者昨天还采访了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的相关部门。据市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处的负责人表示,他们目前并没有接到有关拼接牛排或重组牛排的投诉和举报。

  据了解,目前国内市场上的进口重组牛排大多是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只要是通过正常的渠道进口,都会通过严格的检验检疫,食品需要符合中国的食品标准并且有中文标识。但是市场监管部门也要提醒消费者注意食品标签,通过查看产品标签和配料表来区分原切牛排和重组牛排。原切牛排配料表里只有“牛肉”,如果配料表中出现其他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则多为重组牛排。当然,两者的价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此外,卡拉胶等添加剂应按有关规定使用,并在产品包装的标签上明确标注。如果发现未按规定标示的行为,消费者可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东南商报记者 毛雷君

标签: 进口牛排;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