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温州 正文
一所学校的隐退 一群年轻人的成长
2016年10月30日 06:06:37 来源: 钱江晚报 孙雯

  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孙雯) 今天,10月30日。对于多数人而言,它只是日历中的一个节点。而对于自1989年至今的偏远山乡的儿童来说,这个日子很重要。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召开“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新闻发布会。宣布建立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长期实施“希望工程”。

  1989年-2016年——27年,并非值得特别书写的整年。但对于第一批受惠的儿童而言,在27年后的今天,在平凡或者不凡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然到了责任肩负者的年纪。在他们十来岁时,那一烛亮起的“希望”,在日后的人生中,必然烛照他们的生活。

  那么,从一所学校开讲吧——

  距离温州文成县城约50公里的山间,绿树掩映,云雾缭绕,一所学校藏身其中。

  这是浙江省第一所希望小学——文成县希望小学。它诞生于1992年,已经在文成县西坑畲族镇岭后村静静呆了25年。

  其实,这所学校,如今已经闲置。里面居住着被台风暂时毁了家园的当地老人。甚至,称它为一所学校已经不是那么合适。

  当乡村教育被重新规整优化,当城市化的进程将又一代孩子裹挟入奔向市镇的大潮,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它被称之为学校的十几年中,它送出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又召唤了一批又一批的老师,将“希望”植于每一个与它相遇的人心中。

  记者找到了第一批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他们在这所学校经历过什么,他们如何面对成长岁月里的成功与挫折,在他们不太谙于世事的少年时代,那一所名为希望的学校,是否将这一人生的关键词化作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给予?

  答案是肯定的。

  在岭后村的寂静中,记者遇到了郑新斌——他是文成县希望小学的第三任校长;陆晓琴——她曾经担任过这所小学的代课老师;王建斌——他是第一批毕业生的其中之一……他们都因希望小学在教与学中打开了眼界,如今在这片土地,他们充当起了希望的灌注者。

  在80后一代的青少年时期,希望工程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词语,但这几年,在大众的讨论范畴中,它出现的次数慢慢减少。

  是否,它已然走向了式微之途?

  不如先从浙江省的状况来说说看。

  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已经累计援建580所希望小学,2016年9月最新立项的一所希望小学是建德市三都镇宝健希望小学,计划2018年建好。

  在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官网上,有一篇2015年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讲述:翻开浙江希望工程的第一本捐款簿,第一行清晰地写着:刘东,捐款额30.5元,捐款日期1992年1月16日。

  从这第一笔捐款到2015年的统计,浙江省的希望工程已经募集款项6.92亿元。

  就浙江而言,在城乡物质生活差距的缩小中,希望工程已经不是十几年前的面貌,它从物质的救助转向精神生活的扶持,同时,已经走出浙江省的范畴,面向中国的西部地区。

  因为这些改变,我们要不断去寻找“希望”的烛火,毕竟,在这个时代的光鲜中,它时常被掩盖得不那么夺目。

  2014年10月30日,钱报记者在安徽合肥芜湖路一家工商银行采访到了“大眼睛”苏明娟,苏明娟说,她把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捐给了“希望工程”,并将这一行动作为自身每年的规定动作。

  2016年的10月30日,我们要讲一个学校的故事,和一群人的故事。一所学校的隐退与一群年轻人的成长,用又一种角度在阐释希望的所在。

  寻找之中,可以看到,无论变与不变,“希望”是一个永恒的词汇。

标签: 浙江省;希望工程;希望小学;学校;文成县;救助贫困;失学少年;基...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