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工陶青山:远方的父母,我干得挺充实
拨个电话,上个网,躲在空调房里等着货物上门,酷暑逼人,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坐享其成”的服务,于是一支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力的配送大军规模越来越壮大。
省内第一家开始电子配送的杭州祐康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在他们96188的配送电话记录中,有这样一组数据:2003年配送量为120万单,2004年160万单,今年截至6月份,配送量已经超过100万单。
对电子商务来说,配送工是一种资源,对这一点,曾负责过经营部工作的祐康电子商务网络有限公司销售一部经理陈也哲有着深刻体会。每年公司都会为下属20多个经营部的配送工变着法子送福利,除规定工作3个月以上连续4个月拿30元/月的高温费外,从消暑药品到棒冰,再到尽可能地为配送工安排出休息日,“总之想办法让配送工在带给客户清凉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感受到公司为他们提供的一份清凉。”
上个星期天下午,陶青山穿着短袖工作服,麻利地从零下18℃的冰库里拿出一箱双色冰淇淋,迅速装进保温袋,又将一箱可乐搬到了自行车上。这是7天里陶青山最忙碌的时刻,上午他一共送了20多单货,现在叠在桌上那些等待送货的单子明显要比上午的量多出几倍。“越热,要求送货上门的居民就越多。忙的时候,我一天要做100张单子。”在杭州祐康网络体育场路经营部待了3年,来自安徽的陶青山已经习惯了夏天的工作节奏和“每年都要晒黑一圈”。
陶青山没有戴什么防晒工具,骑着单位特制的送货自行车出发了。“海棠”余留的影响帮了他不小的忙。“要是前段时间,39℃、40℃的天,我是不敢这样出门的,总部特地为每个人发了人丹、藿香正气水防止我们中暑。”陶青山说,那几天10点以后就变得火辣辣的地面,让他不得不全副武装,戴着太阳帽,尽量往阴凉处骑,除了让自己避避暑外,更重要的是不使保温袋里的冷饮融化掉,“如果化得太厉害,顾客可以退货。”这对按件计酬的配送工来说,就意味着一场“烈日下的狂奔”成为徒劳。
陶青山骑车的速度很快,对骑车30分钟这个送货半径内的区域,已经相当熟悉,这也是他很自豪的一点,“这里每条小街小路我都认识。”5分钟后,陶青山来到文三路某小区楼下,把货一拿就直冲7楼客户家,连自行车都来不及锁——夏天,送货的频繁让附近几个小区的保安都认识了陶青山和他的送货车,这为陶青山省了不少心。抱着一箱可乐,把旅行包般的保温袋拎环套在左手手腕上,陶青山一口气爬上7楼。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被汗水浸湿了的送货单,核对了一下,敲响了客户的门。
陶青山憨憨地说,“这趟货还算比较轻的。”6月初时,他曾被一单货物压得腿都发软了——4袋米、1箱油、2箱饮料,尽管是分了几次抬到4楼,从客户手中拿到7张货票后,浑身湿透的他在下楼时,闷热和疲倦一起袭来,竟有种被抽空的感觉。
每天晚上看气象预报,是陶青山在夏天的保留习惯,后来他发现在经营部有这种习惯的不止他一人。边利群,经营部的经理似乎更关心天气变化,因为每天她都要按天气预报的建议,为经营部的5位配送工熬绿豆汤、红枣汤、小米粥等各类点心。陶青山说,每天他最开心的除了看到自己送货的件数不断增加,就是和同事一起吃经理煮好的点心,和总部“硬性派发”的每人每天两支棒冰。
陶青山在夏天经常遇到让他感动的人,“有时候客户看到我们满头大汗站在门口,总会让我们喝口水或饮料再走,那时心里感到特别舒服。”当然,大太阳下白跑的事也会发生,联系好时间,结果因为客户临时跑开,陶青山气喘吁吁白送一趟,当他回到经营部时,客户又打来了“催货”电话。“每周都会遇到一两次,”陶青山说他和同事对这种情况并没有太多怨言,对他们这种面对面的服务行业来说,互相理解是最重要的。
陶青山说,每年夏天他最觉得愧疚的是,家里双抢的任务要由年迈的父母来承担。他希望过些天,把存下来的2个月高温费给他们寄去,让父母也能享受到高温下来自杭州的清凉。本报记者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