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进入新时代,我们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凝聚群众、引导群众?
去年8月开始,全国50个县(市、区)试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试点之一,湖州长兴县搭建起一张覆盖全县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聚焦百姓所需,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通俗化、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持续不断的实践养成中,将文明融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近日,记者走进长兴,试图以长兴为样本,解读文明究竟是如何实践的。
长兴县洪桥镇陈家埭村,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志愿者正在以快板的形式宣讲新时代文明实践移风易俗相关内容。通讯员 谭云俸 摄
最后一公里卡在哪里
用精准服务凝聚人心
每天一早,20名身穿马甲的“红管家”,就会前往雉城街道皇家湾社区服务中心报到,随后回到各自的责任片区,巡查楼道、排查安全隐患、检查垃圾分类。
皇家湾社区共有25个小区,常住居民有1万多人,其中流动人口1200多人。“社区只有9名工作人员,服务群众很难到位。”社区书记邹存英坦言,此前,社区与居民联系不紧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不强,群众的需求和呼声很难传递到社区。
如何在社区和居民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2017年3月,社区成立“红管家”居民自治服务中心,选拔有责任心、公益心,具备一定沟通、调解能力的居民代表担任“红管家”。这些“红管家”每天走家串户,仅今年上半年就搜集各类民生需求72件,其中14个重点问题已全部解决。“呼声有回应,难题有人解,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融入感大大提升。”邹存英说。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大功能,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最后一公里”到底卡在哪里?
“以前,为民服务与群众需求之间没有匹配到位:群众对干部的工作不了解,对为民服务感受不深;干部不确定自己的工作是不是群众所需,服务结果能否让群众满意。”长兴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黄平说,要占领基层群众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处理好文明弘扬与群众需求的关系,“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试点开始以来,长兴将回应群众需求作为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建立起一张全员化、全程化、全链条的志愿服务网,通过更好的服务群众赢得人心、凝聚人心。
今年1月,林城镇北汤村通过会议座谈、微信群、农民信箱等途径,广泛征集村民需求,筛选出7类群众最需要的服务内容,并由此组建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志愿服务队”满足群众需求;村民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则获得积分,不仅可以在超市兑换日常生活用品,还能作为年底评选“最美北汤人”“最美志愿者”的重要依据。
根据群众需要,精准提供服务。与北汤村一样,各类志愿服务正源源不断地送到群众身边。
去年底,全县38个部门按照群众需求,梳理制定出一份《“送志愿”总菜单》,这份菜单共有53项内容,涵盖民生需求的方方面面。群众只需登录“长兴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就能随时“点单”。
长兴县李家巷镇葡萄扶贫基地内,党员志愿者正在帮助低收入农户采摘夏黑葡萄。时下,正值早市葡萄上市之际,李家巷成立助农义工队帮助困难农户采摘葡萄、联系销路,预计帮助每户困难户每年增收1.6万元。通讯员 吴拯 摄
群众“点单”,政府服务。为了深度回应群众需求,让志愿服务常态、长效,长兴在全县掀起一场人人争当志愿者的热潮。截至目前,全县共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53支,民间公益志愿服务队21支,大量退休党员、转业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不断加入志愿者队伍。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已达2.3万余名,志愿服务活动也从此前的每年几百场增加至上万场。
在服务群众中赢得人心,在回应需求中凝聚人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后,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文明实践的阵地也在不断巩固扩大。
思想理论怎样进万家
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
长兴县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水口乡党员志愿者在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资料图片)
“阿姨,最近我们村在创建‘美丽庭院’,家家户户都把门前整理好了,这样一起生活的地方才会更好……”这几日,李家巷镇刘家渡村“妇女微家”的负责人张琴琴,正带着姐妹们挨家挨户地做思想工作。
在“美丽庭院”创建中,最让刘家渡村妇联主席古晓红头疼的,是村里少数养鸡养鸭的老人们。“他们习惯在自家院子里养上几只鸡鸭,但却影响了庭院美观,也影响了村里的环境。”古晓红说,有些老人脾气倔,村干部去讲政策、做工作根本听不进去。
老百姓对政策不了解、对思想理论不感兴趣,这是基层开展文明实践面临的共性难题。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层层递减、“水土流失”问题?怎样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以来,李家巷镇在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实践站的基础上,发挥广大农村妇女的作用,在各个村建立“妇女微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遴选村里有威信、有热情、有特长的妇女担任“微家主人”,把文明实践的阵地建在老百姓家中。截至目前,全镇已实现了12个行政村“妇女微家”全覆盖,建起“妇女微家”驿站19个。
“以前,基层群众对很多文明宣讲不感冒,送农技、送医疗有人听,一讲政策理论很多人掉头就走。”长兴县创建办主任叶爱斌说,现在,长兴尝试把文明实践基地建到百姓家里,让身边人讲给身边人听。
如今,长兴城乡活跃着一支支“村嫂宣讲团”“旱船宣讲队”“红色熔炉”等农村宣讲队伍,他们用家常话解读新思想,以小故事阐述大道路,把“普通话”变成了“地方话”,把“书面语”变成了“大白话”。
截至目前,全县共已开展系列宣讲活动680多场,从群众关心的天气状况、农耕生产说起,把创业致富、农村改革、民生保障、生态环保、安全防范等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法律送到乡间田头。
除了政策理论的宣讲,长兴还通过新闻、文艺、网络等多种形式、多种平台,面对面地向当地农村群众宣传村情村事,点对点地向外出村民和关注农村发展的乡贤传播乡村变化,牢牢拽住老百姓的心灵之绳。走在长兴城乡间,时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居民驻足在“和文化走廊”,欣赏着小区文化墙上的图文。
长兴县雉城街道回龙山社区召集军属家庭和青年志愿者,开展了一场以“变废为宝,美化社区”为主题的活动。活动很好地向大家展示了废旧的垃圾只要利用得当,都有价值,让垃圾分类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通讯员 王晋焱 摄
近年来,长兴不断推送民间文化艺术精品下基层,共举办“文化惠民”活动1000余场,让全县60多万群众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文化惠民”活动中,《走进新时代》《我爱你中国》等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优秀作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片赞誉。
如今,通过以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为重点,长兴各乡镇(街道、园区)已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群众文化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文化礼堂数123个,在建19个,覆盖率达60%。通过农村文化礼堂,全县去年共开展活动3228场。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让基层群众活动有去处、精神有寄托,真正实现了“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情有所系”。
乡风民俗如何更文明
靠新制度增强获得感
在洪桥镇太湖村,按照旧习俗,小孩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摆酒庆祝,各种酒席加起来多达28种。如今再提及此事,村民们连连摆手:“现在只摆3场酒,而且酒席规模、场次、宴请对象、礼金多少都有规定。”
变化源自一支队伍——“和治理事会”。去年5月,洪桥镇试点移风易俗新规,各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建“和治理事会”,协助村两委开展移风易俗、文明诚信档案建设。
“有时候,这些老人比干部更能说得上话。”洪桥镇社会发展办副主任彭明说,有了“和治理事会”的监督推动,洪桥镇形成酒席办理主动申报至“和治理事会”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全镇共规范红白事159例,减少群众开支近600多万元。
同样的文明实践,以前也有倡导、也建了制度,为何现在才落到实处?“光有宣传倡导还不行,关键是要有人管事、有制度管事。”叶爱斌说,试点以来,长兴尝试将高深的文明思想,转化成“直白”的生活规范,把文明实践落实、落细、落小,让群众在遵守规定中不知不觉地实践文明。
走进虹星桥镇港口村,每家每户门前都挂有一块被当地百姓称为“苹果树”的公示牌,上面标着这户村民的家训、星级文明指数、卫生创建美丽庭院指数、垃圾分类示范户指数。是否配合村里各项工作?文明程度高不高?都在“苹果树”上直接体现,获得十星的农户还能上台领奖。对家门口的这棵“苹果树”,763户村民都视如珍宝。
这一做法,激起了港口村人主动参与文明实践的热情,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氛围。如今的港口村,不仅拿到了中国美丽乡村、浙江美丽宜居示范村等一系列荣誉,还摇身一变,从十多年前负债80多万元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不靠强力靠制度,全县各地不断探索,将文明实践与村民的获得感紧密结合,让广大群众从被动实践,变成主动实践、争相实践。
画溪街道白莲桥村为村民建起诚信档案,每季度开展考核评分。村民老方常年在外做生意,对家里的垃圾分类不够重视,连连出错以至诚信积分被扣到了75分以下。去年,老方包工程需要流动资金,得知诚信积分能用于信用贷款,便和家人主动请教邻居和志愿者,每次垃圾分类准确率都达到100%。分数一上来,村里就为老方开出了绿色通道,联系银行贷到了30万元。
“有了诚信档案,邻里间吵架的少了,赡养孝敬老人的多了,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的人多了,村风民风好了,治安管理也日趋完善。”白莲桥村党总支书记曹寨军笑着说,如今村里形成了“分数见风气,高低显品行”的村民共治机制。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中,群众既是对象,也是主体。只有广大群众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这项试点的意义才算真正实现。在1年的试点中,长兴努力将文明实践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动员广大群众发自内心认同、自觉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手记】
“虚功”更要做实
梁国瑞
“育新人”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要求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怎样的时代新人,以及怎样培养时代新人,成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答题。
然而,有人认为宣传思想工作是做“虚功”,因此“虚功虚做”,简单地以喊口号、挂标语、贴横幅、开讲座来宣传思想、倡导文明,以至于很多文明理念停在口号里、留着规章里、挂着墙壁上,就是进不了百姓的心里,说到底是“飘”在了半空上、落不到群众生活中。
其实,“虚功”要做实,关键就在于能否打开每个人心灵的窗口,沐之以春风、润之以细雨,于无声处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去年以来试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目的就是要把“虚功”做实。近一年的试点中,我省桐庐、长兴、安吉等7地,立规章、建队伍、送服务,化难为易、寓之于行,让文明理念真正融入到广大群众点点滴滴的生产生活中,让基层百姓能感知、易接受、愿参与,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文明习惯、投身文明实践。
“虚功”做实,在于找到一条凝聚人心的现实路径。文明倡导最忌生硬的灌输,而要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中潜移默化。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都把广泛开展志愿服务作为最主要的载体,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坐标,从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让基层群众物质生活更便捷、精神生活更精彩。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群众自然愿意听你讲、跟你干。
“虚功”做实,在于建起一支文明实践的示范队伍。在子女教育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式;在社会文明风尚的养成中,身边人的示范引领同样至关重要。长兴等地村村建立“和治理事会”的方式,就是在群众身边“植入”了示范队、榜样群,让身边人做给身边人看,文明风尚不再虚无缥缈、遥不可及,而是可知可感、可学可做。
“虚功”做实,在于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意识形态工作,看不见、摸不着,却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的润物细无声,将文明倡导融入群众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来的星级家庭评比、诚信档案等做法,正是化无形为有行之举,将宽泛的文明风尚,落实、落细,变成一件件小事、一条条规范,成为易实践、可衡量的规章制度,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规矩和约束。
立物易,立心难。思想的影响、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少不了“滴水穿石”的韧劲。但只要把“虚功”真正做实,就一定能凝聚起最磅礴的时代力量。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