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共筑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
——浙江省建筑业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2021年05月17日 09:31:26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南苏 李敏敏 涂宝伟

  钱塘江奔涌不息,南岸有奥体“莲花”恣意盛放,北岸有“日月同辉”星光璀璨,它们静默不语,却共同见证着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阔步前行在世界名城之路上……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都缄默的时候,只有它还在“说话”。

  回望“十三五”,浙江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规模保持领先,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建筑工业化加快推进,工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质量安全稳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日趋显现,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省建筑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建筑业总产值12.2万亿元,比“十二五”增长23.2%;2020年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5.9%,上缴税金721.4亿元,占全省税收6.1%。建筑业已成为多个地区的千亿级产业群。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浙江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起步之年。高山耸峙,风卷红旗过大关。展望“十四五”,全省建筑行业上下一心,万马战犹酣!

  绿色低碳

  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向未来

  10天,14400分钟,可以干什么?刷完几部剧?看完几本书?或是,建起一座医院!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施工速度让举国上下看到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施工效率上的巨大优势。

  “当前,不少人对建筑行业的传统认知还停留在以钢筋、水泥、砂、石子为主要材料的混凝土阶段,对钢结构较为陌生。”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钢结构具有模块化、标准化的特点,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具有节能环保、建筑品质高、施工周期短等优势。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全省建筑业加大建筑工业化示范推广,呈现积极发展态势。累计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从“十二五”末期的1043万平方米,提高到2.83亿平方米,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0.26%,圆满实现既定目标。率先开展钢结构装配式住宅试点,累计建设钢结构装配式住宅556万平方米。住宅全装修稳步推进,累计实施面积1.17亿平方米。

  中国在2020年提出了“3060碳目标”,即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也首次被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

  推动建筑行业绿色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就是绿色,建筑领域碳达峰措施的落实,直接关系全省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进入“十四五”时期,全省建筑业将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产方式变革,实施绿色建筑推广行动,推动绿色建筑新标准实施等,真正把绿色融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实现建筑业的绿色低碳发展。

  改革创新

  数字赋能跑出惠企便民加速度

  改革是最强大的发展动力。我省始终走在改革创新的前列,坚持在改革中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加快推进行业各项改革,蓄积更多动能,构建“最多跑一次”改革服务管理体系,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和企业。

  加快工程组织模式改革。以全国首个工程总承包试点省份为契机,推动工程组织方式改革,积极培育工程总承包市场和企业。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实施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总承包项目2690个,工程总造价近5402亿元。推动工程管理方式改革,在全国率先开展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基本实现从房建市政到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全领域推广。

  深化工程审批制度改革。我省率先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现审批全过程数字化和标准化,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从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办理建筑许可”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推进工程保证金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工程保函缴纳保证金,省建设厅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在全省工程建设领域改革保证金制度的通知》,截至目前,全省已为企业释放现金和降本减负2369亿元(其中通过保函释放企业现金1851亿元,为企业减负518亿元),保函替代率达到90%,极大程度释放了建筑企业资金压力,盘活建筑业企业现金流。

  站在数字时代潮头,建筑业需要利用数字技术加快行业转型升级,紧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用数字驱动赋能建筑产业转型升级。

  强企兴业

  乘风破浪续航激荡新动能

  在杭州,作为全球第二大单体建筑,G20峰会主会场既有大气磅礴国际范,又有婉约儒雅的江南元素;在北京,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从空中俯瞰犹如凤凰展翅,振翅欲飞;放眼世界,沙特阿拉伯的国王塔竣工后,将成为世界第一高楼,在1007米的高空傲视群雄……虽然它们造型各异,又分散各地,但作为当地标志性建筑却都烙有浙江建筑业的永久记忆。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历经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嬗变,浙江建筑业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一个个坚实的步伐从杭州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十三五”以来,全省特级资质企业由44家跃升至80家,获得鲁班奖49项、国优奖94项、钱江杯639项,连续4年获省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优秀。“建筑强市”“建筑强县”和“建筑之乡”竞相发展、争先进位。绍兴、杭州、宁波、金华4个建筑强市2020年产值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建筑业产值的72.1%。市政基础、装饰装修、钢结构、建筑智能化等“高、精、尖”专业企业享誉全国。3家企业跻身2020年度国际承包商(ENR)250强,3家企业为全国建筑钢结构10强,14家企业上榜2020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原创能力持续增强,全省建筑企业拥有院士工作站17个、博士后工作站30个,累计创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0家、高新技术企业245家。

  在做大做强的同时,我省建筑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奋力开拓外埠市场,积极参与雄安新区、东北振兴发展、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大工程项目,范围覆盖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十三五”完成国际工程承包总额352.7亿美元,较“十二五”增长57.5%。

  高效治理

  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疫情大考,全省建筑行业沉稳作答,交出了一份高效治理的出色答卷。

  “通过手机APP,工地防疫执勤专员可以随时查看工地工人的作业情况。比如,这个工地共有20多台高清摄像头,覆盖工地的每一个角落,放大后可以看清安全帽上的编号。”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监控,可以方便查看工人口罩佩戴是否规范等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提醒纠正,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巡查两不误。

  “智慧工地”是围绕施工过程管理,以高度的信息化为基础,支持对人和物全面感知、施工技术全面智能、工作互通互联、信息协同共享、决策科学分析、风险智慧预控,覆盖主管部门、企业、施工现场多方联动的可视化工程项目监管信息系统。

  为了进一步推动治理模式转变,省建设厅加快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建筑市场“黑名单”制度,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诚信建设成效明显,建筑工人实名制数据归集和诚信系统数据综合考核实现两个全国第一。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项目建在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

  2018年7月,省建设厅启动了以“六有一好”(有组织、有制度、有教育、有活动、有场所、有标识,作用发挥好)为重点的“红色工地”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1273家建筑业企业开展“红色工地”建设,创建“红色工地”1866个,参加活动党员7452名。

  以党建促施工,以党建聚合力。“红色工地”建设,已逐渐成为我省建设工程项目党建引领、融合带动、整体推进及制度化落实、规范化管理、品质化提升的显著标志,必将奋力推进全省建筑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四五”

  到2025年,全省建筑业改革创新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浙江建造”品牌效应进一步体现,打造“全国新型建筑工业化标杆省”。

  品质发展迈上新台阶。  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5.5%以上,建筑业入库税收占全省入库税收5.5%以上,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20亿美元以上。

  转型发展打造新高地。  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35%以上;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  深入实施绿色建筑推广行动,高品质绿色建筑比例稳步提高,绿色建造和绿色建材应用水平全国领先。

  创新发展构建新优势。  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达到150家以上;培养一批建筑产业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智能建造等数字技术全面应用。

  安全发展开创新局面。  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水平,推进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标签: 钢结构;工地;绿色建筑;建筑业;改革;工业化;改革创新 责任编辑: 杨丹丹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共筑奋斗路 启航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