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正文
青年文艺“浙军”,从小众走向大众
2021年06月03日 07:36:37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郑梦莹

  ▲6月2日,2021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在浙江美术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展现红色文化、聚焦当代热点的艺术作品受到观众格外关注。今年“青艺周”涵盖众多杭城文化场馆,包含线上开幕式、线下展览展映、科幻论坛、音乐会等板块累计30余项艺术活动,总展出面积近1.8万平方米。记者 董旭明 魏志阳 摄

  ◀“五月薪火”国际青年艺术季——“手握梦想”演唱会现场。

  今夏杭城,青春与艺术碰撞,擦出耀眼的火花。5月末,“五月薪火”国际青年艺术季刚刚落下帷幕,6月初,2021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下称“青艺周”)盛大开启。两场“艺术风暴”的主角,都是青年艺术家。

  相比名家名作,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或许并不为公众熟知,还是“小众”;但不可否认,他们正一步步走向聚光灯,走向“大众”。浙江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提出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186行动”。人才,无疑是最关键的元素之一。青年文艺“浙军”,恰是其中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青春力量,如何让文艺充满绚烂色彩与奇思妙想?之江大地又如何为他们提供丰厚的生命养分?

  搭建艺术和生活的桥梁

  浙江展览馆“五月薪火”国际青年艺术季核心展览,“后浪”们的脑洞扑面袭来:种子掺进一把土里,每天手握4小时能“孵”出生命吗?在2035年的浙江,是否存在着一条《未来的8号线》重新建构着城市空间?

  在青艺周1号展馆浙江美术馆,开展第一天,门口就排起了长队,市民观展热情高涨。其中,一场以“键入式”为主题的跨媒体艺术展更是将新潮的艺术形式玩到极致,满满的未来感、科技感颠覆观众认知。

  才华横溢的“后浪”们,携艺术新风而来,丰富着城市文化。参与“五月薪火”的艺术家年龄普遍在30岁上下;青艺周则以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两校毕业生作品展为基础打造而成,创作主体就是高校学生。

  音乐、诗歌、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造型、舞台、影视等多种艺术形式被玩出新花样;武林、西湖、之江、大运河……在杭城各个角落,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在“五月薪火”策展团队成员杨济瑜看来,尤其一些前卫艺术家、先锋艺术家,公众对他们的熟悉度并不高,一定原因在于在主流平台展示机会较少,“青年艺术家拥有更多舞台,城市才更有活力。”

  一件件作品、一场场演出,展示的不仅是创作成果,更是青年艺术工作者的文化思考——有人坚持着艺术梦想,有人关怀他者的生存状况,有人大声为时代歌唱,它们以“展、演、坊、论、市”的形式被演绎出来。

  省文联创研处负责人郑斯奇告诉记者,举办此类艺术活动,除了为刚刚展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学子和踏入社会不久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更为表现他们的精神面貌,把年轻人的正能量分享给更多人。

  人才培育要有“生态链”

  要问哪里是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第一阵地,答案毋庸置疑:高校。

  一年一度的毕业作品展,是对艺术院校教学成果的大检验。从2019年开始,以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音乐学院两校毕业季为主体强强联合,青艺周应运而生,已连办三届;在浙江传媒学院,取名“艺稻”的毕业展,逐渐成为该校毕业季品牌活动。

  盛大的文艺盛宴,背靠的是丰厚的高校艺术资源。强大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等,为青年艺术人才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中国美院为例,围绕“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哲匠精神”育人理念,从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到培养过程进行发力,该校建校93年来已为社会输送各类艺术人才约5万名。

  如今,艺术教育被寄予了更多不一样的期待。“高校是艺术第一教育现场,除了创造美,还要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动力。”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把为推动社会发展做更多事情作为艺术院校的新使命。

  艺术院校如何建立超越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高世名介绍,近年来,中国美院在艺、科、商等多个领域进行着跨界碰撞融合,培育多元创新人才,“我们还在新兴学科、大文科、古典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上进行突破,建设更完善的人才培育‘生态链’。”

  提供更肥沃的成长土壤

  记者发现,与往年不同,本届青艺周最大亮点是将常设展地点从院校延伸至公共场馆,包括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等十处场馆,形成全城绽放之势。随着社会大环境及艺术行业的不断变化,为青年艺术家提供更肥沃的成长土壤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新课题。

  为了蓄力培养未来的艺术力量,浙江不断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包括青年戏剧表演人才“新松计划”、青年作家“新荷计划”、青年视觉艺术人才“新峰计划”、青年影视人才“新光计划”、青年文博人才“新鼎计划”等系列工程。

  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各类文艺人才齐全的文艺“浙军”正在形成。“比如在戏剧界,不少青年艺术翘楚已经能独当一面。”省剧协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浙江青年戏剧人才培养成果初显,涌现出一批年轻面孔,包括梅花奖得主楼胜,金桂奖得主苏醒、应林锋、鲍陈热、朱锋等,年龄普遍介于30岁至40岁之间,青春正好。

  年轻艺术工作者需要什么样的舞台?独立策展人宋振熙说,舞台不在于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坚实、是否长效,“接纳艺术青年们的理念,并把他们带入公众视野,有利于年轻艺术工作者长远发展。”

  学校、公共文化场馆、艺术院团……如人体中的个个细胞,共同助力以美育人。“真正的美育,不限于艺术教育,更在于公众文化体系从整体层面形成支撑。”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认为,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艺术家、社会公众都将美美与共。


标签: 国际青年;人才;浙江美术馆;浙江;中国美术学院;艺术院校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青年文艺“浙军”,从小众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