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独伊:用俄语播报新中国成立
今年6月29日,100岁的瞿独伊被中共中央授予了“七一勋章”。
瞿独伊,1921年出生在萧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继女,母亲是我党著名的妇女活动家杨之华。1928年,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苏联召开前夕,年幼的瞿独伊随父母一起来到了莫斯科。此后,瞿秋白与杨之华在共产国际上班,瞿独伊在莫斯科学习。
1930年7月,瞿秋白夫妇奉命回国工作,考虑到带着孩子从事地下工作不方便,两人忍痛将瞿独伊留在了苏联。后因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瞿独伊回国。不料到达新疆时被地方军阀逮捕,面对敌人威逼利诱,她始终坚强不屈。1946年,瞿独伊一行获救并抵达延安。同年8月,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作为俄语播音员,瞿独伊在天安门城楼用俄语播报了毛泽东同志宣读的公告,向全世界传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
1950年3月,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派往莫斯科筹建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两人也成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那时资源短缺,瞿独伊夫妇扛起重任,身兼数职,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两人还主动提出降低薪资,把在国外发表文章所得的稿费,绝大部分都作为党费上交。在他们回国之时,新华社莫斯科分社已初具规模。
“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是瞿独伊的生动写照。
大陈岛青年志愿垦荒队:青春献给大陈
台州市档案馆内,有一面珍贵的锦旗,上面写着“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这是1956年1月,团中央赠送给“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的(1954年台州专区撤销,当时大陈岛隶属温州管辖)。
大陈岛,位于台州湾东南29海里处。1956年至1960年间,共有5批467名来自温州、台州的青年陆续上岛垦荒建设,将满腔热情和炙热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这颗东海明珠。
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解放。但国民党军队撤离时带走了岛上的居民,并炸毁了码头、学校、医院等设施,只留下满目疮痍。
1955年11月,团中央倡议组织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赴大陈岛开发建设。在温州地委发出“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后,1956年1月31日,首批227名温台青年志愿者扛着团中央派专人赠送的锦旗,慷慨激昂地奔向大陈岛。
老垦荒队员回忆,初上大陈岛时,到处都是地雷、铁丝网。他们与岛上的解放军一起排除了国民党军队撤离前埋下的大量地雷,繁重劳动之余,还协助解放军站岗巡逻。至1960年,共有467名垦荒队员上岛,他们白手起家,发展出种植业、畜牧业和海洋养殖业,使荒岛得以重生。
1960年7月1日,温州地委、专署宣布垦荒队完成历史使命,垦荒队组织撤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有100多名原垦荒队队员坚持留岛,默默为大陈岛建设发挥余热。
东海“四代守塔人”:为海上行者引路
浙东海域,1300多个大小岛屿如珍珠般点缀其间。每一个地标岛屿上都有一座灯塔,每一座灯塔都有它的守护者。“宁波守塔人”叶中央一家是守护者之一,他们祖孙几代以海岛为家,为海上渔民守护灯塔,为夜航船指引方向。电影《灯塔世家》中四代灯塔工齐家就是以其为原型。
叶中央自小跟着父亲叶阿岳驻守着鱼腥脑灯塔。但叶中央4岁那年,强台风来袭,为抢回即将被风浪卷走的补给小船,父亲冲进狂风暴雨,再没有回来。
1959年,19岁的叶中央接过守塔接力棒,开始了整整41年的守护。其间他辗转守护了多座灯塔,足迹踏遍舟山海区所有灯塔。灯塔工往往有三个家——岸上一个“家”,“家”里住着亲人;岛上一个“家”,“家”里有灯塔;心中还有个“家”,那个“家”里装着的,则是灯塔照亮的万里祖国海疆。
不过,这三个“家”往往不能同时兼顾。1971年春节前夕,叶中央为了让其他灯塔工能回家过年,放弃了探亲机会。妻子得知后,决定带着4岁的小女儿到岛上团聚,不料途中遇到大浪,小船翻沉,妻女不幸遇难。
2000年,叶中央退休了,儿子叶静虎接过班。13年后,孙子叶超群也成为了一名灯塔工。对于叶静虎和叶超群而言,在成为灯塔工之前,本可以选择其他的人生道路,但他们最终都选择了登岛,成为海上行者的引路人。
(记者 王璐怡 整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