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宁波东钱湖
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见习记者 刘玉涵) 鄞县,现在的宁波市鄞州区。
北宋庆历七年(1047)四月初,27岁的王安石,以大理评事赴知鄞县。他是进士甲科高第,考了第四名,本可按惯例获取晋升的机会,却没去申请,主动远赴浙东海隅的一个小县,施展治民的抱负,当了三年官。这是他第一次主政一方。
21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他在宰相任上主持、发动了一场由上至下、从朝廷到地方的变法革新运动,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变法以理财为核心,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对宋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也由此被冠以“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等称号。
浚渠川,兴水利,建县学,兴教育,王安石在鄞县时的改革,很多成为他熙宁变法的重要内容。
在鄞县的这三年,对王安石来说,是一个人生中重要的关捩点。
这三年,对浙江鄞县来说,同样影响致远。
【出场人物】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艾伟:浙江省作协主席
刘成国: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导,《王安石年谱长编》作者
东钱湖
“那就是王安石的湖”
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
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
皇祐元年(1049),王安石在自己平常读书的西亭旁边栽种了些花草竹子,作了这样一首“凡尔赛”的诗《鄞县西亭》。
他说自己做官没有什么政绩,在鄞县白白享了几年俸禄,现在更是作儿女情态,胡乱栽花种竹。
事实呢?当然不是这样。在鄞县,王安石就没有歇下来过。
刚到鄞县不久,王安石发现,这里到了旱季就极度缺水。按理说,鄞县靠海,又有山谷之中涌出的水流,“沟渠浍川,十百相通”,水源应该十分充足,怎么会有旱情呢?
当地人告诉他,五代吴越国时,吴越王设置了营田吏,专门管理河流沟渠的疏浚治理工作,所以年年丰足。然而营田吏制度已经废了六七十年,水利失修,水道堵塞,没有储备水,又赶上连年少雨,民有旱忧。
王安石起笔,写了一篇《上杜学士言开河书》,请示上级两浙转运使杜杞,想要趁着收成不错、百姓有余力,发动大家一同疏浚沟渠、兴修水利。
一个月之后,王安石的朋友、慈溪县令林肇来鄞县县衙找他,扑了个空。
他去哪了?
十一月七日到二十日,王安石用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鄞县的十四个乡,入育王山、下灵岩、抵桃源……把水网地区跑了个遍,鼓励县民疏浚渠川,直到“凡东西十有四乡,乡之民毕已受事,而余遂归云”。
跋山涉水,游山宿庙,王安石用实实在在的脚步,和鄞县建立起了感情,这一路的经历被写在《鄞县经游记》里。
几年前,刘成国来宁波研讨王安石的县政思想,就曾走过这条鄞县经游路。
踏上王安石的脚印,他看到一些王安石没见过的风景。一路上造有许许多多的纪念馆、祠堂,这都是百姓在用自己的方式记住王安石的善政。
“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宋史》这样总结王安石的水利之功。
东钱湖,又称钱湖、万金湖,在宁波城东,东南依青山,西北依平原,风景秀美,被誉为“西湖风光,太湖气魄”。
从东钱湖的东岸再往东走500米,有一座忠应庙,那是王安石的纪念馆。堂中,一座王安石泥彩坐像,手握书卷,神态安详,守着这片清波浩淼的东钱湖。
而王安石当年看到的东钱湖,水草杂生,丧失了灌溉机能。庆历八年,王安石动员民众兴修水利,重清湖界,东钱湖得到了修治,湖水清明,航行也畅通无阻了,鄞县东七乡的水旱之苦由此解决。
东钱湖重新成为了造福于民的“万金湖”,也成为王安石水利惠民的标志。
“东钱湖,我觉得那就应该是他的湖。”艾伟是宁波人,在家乡生活了二十多年才离开。每每参观王安石的纪念馆,总是感慨颇多,“在宁波,关于王安石兴利除弊、疏浚河道、改造东钱湖的故事,至今还是美谈。”
两封书信
请大拿出山教学
艾伟了解更多的,是作为诗人的王安石,“他是一个进入汉语日常语汇的诗人。”
鄞县三年,是王安石诗文创作的发轫期。他所撰古文,叙事简洁,说理透辟,议论高奇,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峻峭文风。一些篇章受到欧阳修的赞誉,并入选欧阳修编撰的《文林》。这标志着王安石在文坛上锋芒毕露,确立了古文名家的地位。
身为文人,王安石自然明白教育之重。
“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这是王安石在《慈溪县学记》中所写。
这里的慈溪,指的是宁波北郊的慈城古镇。北宋庆历八年(1048),慈城孔庙建成,王安石亲自题词,写下这篇“县学记”,被后人刻石立在孔庙的大成门。
孔庙,当时是一所学堂。
学校建成了,谁来当老师呢?
王安石想到了杜醇。杜醇经学博洽,德行美善,但他不求闻达,只是隐居乡里。
果然,王安石碰了壁。
王安石写《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请他出山,聘他为师。但杜醇援引孟子“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之言,力辞不就。
王安石又写了一封信,让他不要担心毁誉,单纯地去做合乎道义的事。两度真诚聘请,杜醇最终同意入县学、做老师,培养人才。
当时,杜醇和楼郁、王致、王说、王该等人交情很好,这些地方名士都先后投身于教育。
“王安石对他们尊礼有加,书启往来。”刘成国讲道:“或道仰慕之意,或讨论县政,或诗歌唱酬。后世认为,鄞县文风肇始于此。”
据统计,王安石办学之后,在北宋时期,鄞县出了718名进士,还产生了张孝祥等4名状元。如今,宁波是我国著名的“院士之乡”,两院院士过百名。
艾伟认为,至今宁波人仍然有着“重教”的传统,这其中离不开王安石的推动作用。
在浙江鄞县的三年
跟随了他的一生
北宋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即将离任鄞县。此时,他已成为北宋政坛的新星,政绩出色,被视为东南地方吏治的典范,有“江东三贤”之称。
也是在这一年,他来杭州拜访了他的偶像范仲淹。
范仲淹和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同年,王安石一直很敬仰他。皇祐元年(1049)正月,范仲淹自陈州(今河南淮阳)改知杭州,任杭州知州。
一年后,1050年夏秋,杭州,王安石正式拜谒范仲淹,亲受教导。可以想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以及数年前的改革实践,对王安石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安石在鄞县的经历,也成为这位初仕青年的一笔人生财富。“最初的经验,特别是成功的经验,会跟随他为官的一生。比如他在宁波做的教育和水利,实际上一直伴着他的仕途。”艾伟说。
刘成国认为,后来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贡举改革等内容,都可以从他任鄞县知县的这三年中窥见端倪。
离开鄞县的王安石十分不舍,作诗《书会别亭》:“春风吹花落高枝,飞来飞去不自知。路上行人亦如此,应有重来此处时。”
可惜他此后一生再也没能“重来此处”,他在晚年仍耿耿于怀,作诗《忆鄞》:“明州城廓画图传,尚忆西亭一舣船。投老光阴非复苦,当时风月故依然。”
知鄞千日,影响千年。
如今,走在宁波鄞州区,经纶阁、王公塘、广利寺、王安石公园等建筑或者地名,都有着王安石的印记。
若“重来此处”,王安石定可以看到千年后的“鄞县”丰饶富庶、人才济济,这其中少不了他的“当时风月”。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