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几天没回家了,也不知道家里两个女娃,老人家照顾得怎么样?”
小女儿才18个月大的韩荣荣和丈夫郭艳强,都是杭州市临平区疾控中心的流调队员。
流调中的韩荣荣
几天前,临平流调溯源专班下属流调小组的20名工作人员入驻某地集中办公,每天24小时轮班,不分昼夜地工作。
“密接、次密接的判定准不准、对不对将直接影响防控结果。”
累倒过的郭艳强还记挂着工作
这些天,大家困了累了就在椅子上眯一下,从12月7日坚持到现在,流调员们腿疼、腰疼、脖子疼。
流调,究竟是一份怎样工作?
12月16日傍晚,小时新闻记者走进这个神秘小组,把时空拉回到12月7日的杭州临平,通过流调员的特殊视角,来还原一下当时的抗疫场景。
一通通流调电话从这里拨出
12月7日下午4点,正在值班的韩荣荣接到指令,金地艺境小区有一位业主是无症状感染者,已在它区隔离,需要对他的密接、次密接人员进行流调。
韩荣荣知道,与时间赛跑的节奏来了:尽最大可能把无症状感染者14天内接触过的人员全部找出来,赶在病毒上门之前,把他们保护起来。
韩荣荣马上联系感染者家属,因为密接人员信息要求10分钟内入表,1小时内出核心流调简报。
调查发现,有位家属去过的地方比较多,通过努力,大家又排摸到了一批次密接人员名单。韩荣荣逐一打电话告知次密接人员不要动,如果在家就让自己呆在单独房间,做好防护,等待救护车上门去集中隔离点。
有的人接到电话很淡定,非常配合防疫工作;也有人情绪上有波动,会抱怨说怎么是我之类的话,流调员都会第一时间安抚。
最近,像这样的电话,韩荣荣平均每天要打二三十个,通常大家会一直从白天打到午夜时分。
那天,在电话追踪密接人员的同时,疾控消杀组的同事已经出发去了金地艺境小区。
第一时间进小区专业消杀
一桶消毒液30多斤重,只能喷洒30-40平方米的面积,消杀员要跑进跑出兑药水,穿上防护服脚底也容易打滑,消杀绝对是个费体力的活,一般都是男同事干的。
郭艳强是临平疾控的消杀专家,他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在有阳性检出人员的活动空间进行消杀,有很多细节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
比如,消毒水的配制,接水只能在户外,不可以入户;地下车库消毒过的电梯门,到达楼层后要二次消毒;像镜子、卫生间瓷砖这样的光滑立面,消毒水的喷洒要很小心,必须要达到“挂而不流”的效果。
消杀组用的含氯消毒液配比是1000毫升/升,这个浓度是普通医疗场所消杀的两倍,戴着口罩都能闻到刺鼻的味道。
去年冬天疫情比较严重时,郭艳强喷消毒水还报废过三条裤子。
通宵排查,锁定次密接人群
和消杀一起赶到小区的,还有流调人员,他们通过监控确定了多名和感染者同时及前后一段时间内乘坐电梯的密接人员。
流调员联系的每一名密接、次密接人员,大家互相都加了微信。
很多人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需要找人倾诉的时候,流调员们的电话和微信,就成了知心热线和“售后电话”。
平时,流调员也会用私人手机联系密接、次密接人员,在这些人隔离的日子里,尽自己最大可能回复他们想知道的,给对方多一点安慰。
“很多集中隔离的次密接人员联系我们,有这样的顾虑,以为自己和密接是一起隔离的,其实根据防疫要求,密接和次密接是在不同地点隔离的。”打了一夜电话,排摸密接、次密接人员的行踪轨迹,大约凌晨1点多暂停后,韩荣荣又通宵整理材料到凌晨4点。
接着,她和同事赶往了感染者家属的工作单位,通过调取监控,在办公室、食堂等地场所排查,又确定了数十名次密接人员进行集中隔离。
这是一群与时间赛跑的“医学侦探”
流调组就是疫情防控一线的“侦察兵”,一天到晚与时间赛跑,寻找每一个潜伏的病源。
如何判断密接、次密接,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样要仰仗先进的科学手段。
临平疾控一位工作人员说了一个案例:“有个密接人员轨迹是中午在面馆吃面,我们实地勘察后考虑面馆空间狭小,空气流通不佳,在确定次密接人员时,除了同时段的就餐者,我们又延长了次密接的圈定时间范围。”
“流调就像破案,完成一个流调任务,需要一个个抽丝剥茧,电话询问,实地调查,对比信息,追踪线索,反复核实,查漏补缺……一个环节都不能少。逻辑判断,线索探索,证据佐证……一点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这是所有“流调人”的集体感受。
这些天,随着绍兴上虞、宁波镇海等地疫情的发展,临平疾控除了承接杭州市疾控的协查函外,还有省内其它兄弟单位的协查函正在陆续过来。
“疫情就是命令 责任重于泰山”,悬挂在临平区流调溯源工作专班办公场所上的这句话,如此真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