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浙江宁波余姚的渔民频频偶遇珍贵的中华鲟。4月30日中午12时左右,万圣村渔民应云桥在杭州湾海域意外捕获一条75厘米长、重约3.5公斤的中华鲟,后将其放生。4月28日上午8点多,泗门镇万圣村渔民沈文焕也意外捕获3条野生中华鲟,长度在65cm左右,每条约重3.5公斤,随后他将它们一条条放回海中。短短4天时间,万圣村渔民已捕获并放生6条中华鲟。
是什么吸引它们来“安家”?5月5日记者连线专家解答。
据余姚相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其实,从去年10月开始至今,登记上报意外捕获、放生的中华鲟已有70多条,仅今年开春以来捕获、放生的就有50余条。“这些鱼最小的只有两三斤,最重的有二十多斤。”余姚市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芦结余说。
据悉,中华鲟是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有“国宝活化石”之称,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
“太意外了,以前也捕到过中华鲟,但很少见,像这样一次有3条的,还是头一回碰到。”今年51岁的沈文焕从事捕捞工作已有30年,他的感受最直观。他觉得近两年水环境越来越好了,误捕到的中华鲟就特别多,像今年,他就已捕到过约20条中华鲟了。
中华鲟如此密集地出现是什么原因呢?“这些年余姚工业治污成绩显著、杭州湾海域海水水质变得越来越好,中华鲟很喜欢这里,适应这里的水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吸引了中华鲟来此‘安家’,而且不光是鲟鱼,其他种类的鱼也有所增加”,芦结余认为。此外,渔民生态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捕杀中华鲟的越来越少。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