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我估计鲁迅先生也没想到,都2025年了,他还得戒烟。
事情是这样的,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外墙上一幅鲁迅夹着香烟的壁画,被一位控烟志愿者孙女士投诉了。理由是:这幅墙画有诱导吸烟和误导青少年的风险,她还建议把抽烟形象换成“右手握拳”。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我们当然认同控烟的积极意义,但把现代的健康标准生搬硬套到历史人物身上,甚至要求抹去其真实的生活痕迹,是不是有点儿“管得太宽”?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烟不离手,这是历史事实,也是他极具辨识度的形象特征。在那个年代,文人抽烟是常态,既非“不文明”,更不是“道德瑕疵”。我们纪念鲁迅,是纪念他的精神、思想和风骨,而不是把他包装成一个毫无瑕疵的“完人”。若因为一人投诉就轻易修改历史形象,岂不是在用今天的尺子,去量一百年前的脚?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为你好式”的举报逻辑。看似站在道德高地,实则经不起推敲。按这样说的话,那么李白喝酒要不要从课本里删除?武松打虎是不是“暴力不良引导”?岳飞母亲刺字算不算“宣扬纹身”?如果什么都要以现在的价值观强行“净化”历史,那我们的文化记忆还剩下什么?
好在这一次,多数人保持了清醒。绍兴文旅局也表示:不会因一人投诉而盲目更换,要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这句话让人心安——历史不是橡皮泥,不能谁想捏就捏。先生的烟,可以继续夹着;先生的思考,应该继续被看见。
与其纠结画中鲁迅指间有没有烟,不如多读读他的文章、学学他的精神。那支烟,燃过的是一个时代;那种精神,照亮的是无数后来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