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0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章咪佳 本报通讯员 周炜)“羊群被狼群驱赶,四处奔逃,牧羊犬需躲过狼的追击,将羊一只一只赶回羊圈。”这段解说词,不是出自《动物世界》,而是来自2016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赛场。
牧羊活动是这样进行的:场地是室内一块20米×20米的空地;“牧羊犬”在天上,也是这次比赛的主角——空中智能机器人;“羊”,伏在地上,就是大家很熟悉的扫地机器人;这个天然的生态圈里还有“狼”——四根装在轮式机器人身上、高度不同的杆子。浙江大学空中机器人队(ZMART)在这次“牧羊活动”中获得了第一名。昨天,记者在浙大控制学院,见到了这只“超级牧羊犬”。
10分钟内要赶7只羊
浙大团队创下两年新纪录
国际机器人大赛,今年已经进行到了第七代任务,代号“空中牧羊犬行动”。“空中牧羊犬行动”任务启动于2014年,要求空中机器人在10分钟内完全依靠自身的导航与控制技术,围堵和控制地面移动的“羊”、躲避和拦防扑过来的“狼”,直到把“羊”赶到比赛场地的一条绿色边界外。
如果“羊”在此过程中“受惊”跑出比赛场地的其他三条边界,都不算在最终的成绩内。10分钟内要把7只羊赶进绿线,任务才算完成。
只要比赛一开始,地上、天上的机器人都会进入自主智能工作状态,边上的人类只能瞪着眼睛看结果。按照比赛的设置,如果参赛队在完成“空中牧羊犬行动”任务7A后,可以与其他空中机器人通场博弈,展开激烈的7B任务——“抢羊行动”。
不过呢,最终“羊”并没有抢起来,因为本届大赛没有一支参赛队能完成7A任务。这倒并不是一个意外的结果,自从2014年以来,全世界所有的参赛队伍的成绩都不怎么样。直到今年浙大团队赶进2只羊,才算打开了局面。
这也是比赛的好玩之处,组委会会把任务目标设置得像《碟中谍》一样。“比赛的目的,就是鼓励大家动脑筋突破技术。”浙江大学空中机器人队(ZMART)的指导老师、浙大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副所长许超说。
为啥这群羊那么难赶
导航和定位是两大难点
为什么这群“羊”这么难赶?这要从空中机器人的运作方式谈起了。
“赶羊”有两种,都需要空中机器人通过视觉系统,自主判断形势、选取解决方案:
一,可以主动触碰。空中机器人自主降落到地面,让“羊”移过来撞它一下,这样“羊”就会跟你家的扫地机器人遇到障碍物一样,转身180°,调整行走路线。
在演示现场,空中机器人在空中巡视一圈之后,开始行动。
第一次降落,“羊”若无其事地擦身穿过了它;再飞,再停。“羊”还是不想回家,掉头跑了;第三次降落,“羊”终于撞到了“牧羊犬”,转身,改变路线,慢慢“入圈”,整个过程大约花了四分钟。
一旁观战的记者们忍不住鼓掌祝贺,这还是在只有真正比赛场地1/16的模拟场地上,没有“狼”干预的情况下牧羊,可见正式比赛的难度之高。
二,可以悬停在空中,触碰每个地面目标机器人顶部按钮。动作完成的话,地上的“羊”将以顺时针转45°改变运动方向。依靠这种类似打台球的方式,空中机器人可以把“羊”撞到“圈”里。但是目前为止,全世界没有一支队伍成功通过顶触碰的方式“赶羊”。
“空中机器人不像我们传统的无人机,能够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导航,比赛场地在室内,没有卫星信号,再加上整个空间是开阔的,没有参考物,机器人定位非常困难。”浙大控制学院的张宇博士说,空中机器人主要依靠视觉系统进行定位与目标搜寻,然后结合机载自主决策系统来作出临场判断。
比赛对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意义。许超解释说,“比如在这项比赛中,机器人的避障技术会得到越来越先进的发展,这项技术将来不仅可以用在空中机器人,还可以用到地面机器人,帮助它们更好地完成物流运输、护理等工作。”
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
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始创于1991年,由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罗伯特教授倡导,美国无人机系统协会(AUVSI)资助,每年举办一次。
赛事至今已历经24年,完成了六代任务,均是从自动到自主控制逐步提高的智能高技术比赛任务。2012年该项赛事由中国航空学会制导、导航与控制分会引入国内,设立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每年与美国赛区同期举行赛事。
2010年启动的第六代任务,是一个“反恐”场景,这个任务历时3年才被完成。
2014年开启第七代比赛任务“空中牧羊犬行动”,今年的比赛为第七代任务的第三年,浙大、清华、港科大、印度理工等10多支高校团队参加了亚太区的比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