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30日讯 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是习近平同志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和重要源泉。15年来,浙江持续践行为民办实事取得重大成效,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浙江应把这一机制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奋力谱写新时代为民办实事的新篇章,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大意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人民看得见摸得着有感觉有温度的实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就是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
坚持人民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这些民生实事广泛涉及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浙江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抓好为民谋利的“小事”,必须要像抓“大事”那样,把求真务实的精神贯彻到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之中。在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地区发展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大事”的同时,注重从人民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出发,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民情热线反映的诉求,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呼必应。在城市着重治理交通拥堵、雾霾污染、入学难、就医难、看病贵等问题;在农村探索开展移风易俗改革,抓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
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的事人民办。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原则,就是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说为民办实事,不是恩赐于民,而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15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在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突出民众参与,由“人民群众点单”,然后再集思广益,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具体办事中,政府也不是大包大揽,而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发挥社区、企业、公益组织、志愿者的作用。充分体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情于民,做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满意。
坚持实事求是,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为民办实事是检验领导作风、领导能力、领导水平的“试金石”。15年来,浙江为民办实事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多少财力办多少事,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如对城乡居民一直关心的养老保险这一民生“大事”,一直坚持“低水平、全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原则。2010年浙江启动城乡户籍年满60周岁的老年人养老保险全覆盖时,未参加其他养老保险的,可领取每年每月最低60元的基础养老金。当年政府财政投入45亿元,使浙江率先迈入全民养老省份,到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提高至每人每月155元。其他诸如办学办医、助学助残、扶危救困等方面也是如此。
深刻内涵:把为民办实事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过程
人民的需求是全面的、发展的、动态的。15年来,浙江坚持为民办实事广泛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发展是硬道理。浙江牢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从“八八战略”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到“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到“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再到实现“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从大力实施山海协作、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百亿帮扶致富“三大工程”,再到实施“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创新驱动”等转型升级“组合拳”等,一方面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方面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并且分别连续18年、34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同时,浙江连续15年坚持把全省财政支出增量的2/3以上用于民生,凸显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不断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15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同志“全面建设‘平安浙江’”的决策部署,把老百姓最关心的平安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平安中国示范区,着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努力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实现从“小治安”到“大平安”的转变。2003年到2018年,全省刑事案件总量、命案总量大幅度下降;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稳定形势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连续15年位居全国前列。
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人民的利益包括精神需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15年来,浙江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从大力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中把“文明素质工程”摆在第一位,到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形成全国关注的“最美现象”;从不断完善城市文化场馆等设施建设到“送文化”“种文化”,实现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从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到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使浙江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考核中名列第一,大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制度建设:把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作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行尝试
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最大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就是通过制度建设,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确定下来,成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和先行尝试。
构建多方参与、上下贯通的为民办实事制度。15年来,浙江在不断创新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中,构建了多方参与、横向到边,上下贯通、纵向到底的体制机制体系。从多方参与、横向到边看,就是实行党委领导、群众提议、政协商议、人大审议、政府办理,各方形成为民办实事的强大合力。从上下贯通、纵向到底看,就是实施主体从省政府逐渐扩展到市、县(区、市)和乡镇(街道),每年每个层级都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项目,形成自上而下、多层结合、多方协作、责任到人、进度明确的路线图和施工图。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制度建设关键靠改革。企业和老百姓办事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环节,通过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三服务”活动,整合提升集中办事大厅功能,促进市场监管、公安、银行、税务、人力社保等部门联动,将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公章刻制、银行开户等,以及群众办理户口迁移、身份证、出国护照等所涉及的各部门独立环节统一为完整的闭环流程,使企业和老百姓“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同时,政府服务下沉,进驻社区和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这种贴近群众的为民办事,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创新技术手段,以数字驱动办事质效的提升。制度建设离不开科技支撑。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15年来,浙江不断探索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政府工作载体,增强网上办事功能,提高为民办实事的客观性、公开性、公正性。如杭州市率先打造“移动办事之城”,推动民生事项100%网上可办、“一证通办”,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同时,把“城市大脑”作为优化民生服务的重要抓手,上线运行“数据治堵”“便捷泊车”“舒心就医”等48个场景应用,努力让城市会思考、生活更美好、人民更满意。
【作者为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