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15日讯(记者 王凯艺 共享联盟镇海站 郑童 应锦慧 通讯员 沈珂驰)平均房龄30多年的总浦桥社区,位于宁波镇海区的招宝山街道。这个社区,老旧小区超过97%,5900余名居民中近三成是60岁以上的老人,附近有吴杰故居、徐宅、鼓楼等文化古迹……总浦桥社区向来以“孝”闻名,是2021年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之一。今年5月,又入选全省首批未来社区。
插上数字化翅膀,在旧改中植入未来理念,老社区焕发了怎样的活力?从“老破小”一下“穿越”到未来社区,居民们能否适应?带着疑问,我们走进总浦桥社区,体验当地居民的“未来”生活。
让老人安享智慧服务
漫步总浦桥社区,一步一景。颇有设计感的口袋公园错落有致,一栋栋老住宅楼刚翻新不久,给人整洁、朴素又不失灵动的整体印象。
在小区的楼道口偶遇一位老年居民,见我们来参观,他神情自豪地向我们介绍:“这些宣传窗、植物小品,都是居民自己设计的。社区一有新活动推出,我们在手机上报个名就能参加。你们别看社区上了岁数,八九十岁的老人家里已经安装了智能设备呢……”
这一下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我带你们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看看,就知道总浦桥的智慧养老服务有多先进了。”与我们同行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孙薇说。
一进大厅,挂在墙上的电子大屏幕映入眼帘。“你看,现在是下午两点多,屏幕显示床都是空的,老人们差不多睡完午觉了。”工作人员王建英指着屏幕说,社区为首批10位高龄独居老人在家中免费安装了智能感应床带,并与社区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联网,能动态监测老人的起居状况及心率、呼吸等健康指标。
突然,“嘟嘟嘟”的警报声响起,屏幕提示95岁的陈爱卿老人正在按呼叫铃。王建英第一时间拨通电话:“陈阿姨,您有什么需要吗?我现在就可以过来。”电话一挂,王建英就拿起血压计和健康档案册准备出门:“没大碍,就喊我去量个血压。”说着匆匆走出大厅。
跟随王建英,我们走进陈爱卿家中一探究竟。智能感应床带、SOS一键呼叫、门磁感应仪、可燃气报警器……我们没想到,老人家里竟可以如此科技感十足。“我午睡醒来觉得有点头晕,就按了这个床头铃,你们这么就快到了啊。”王建英为陈爱卿量完血压,显示正常,陈爱卿很高兴,热情地把家里的智能装置一件件展示给我们看。
其实,陈爱卿刚开始“瞧不上”这些小玩意儿,她觉得自己年纪大,肯定用不明白。“上次厨房冒烟,这个白色灯马上自动叫起来,我电话都没打社区的人就到了。”自此,陈爱卿逢人就夸这些小玩意儿灵光,用起来很溜很满意。
“10位重点关注的老人都有‘量身定制’的智能守护装备,我们提供社区养老服务就更便捷、更精准了。”在孙薇看来,作为老年友好型社区,总浦桥社区的数字生活不能让老人格格不入,而应该紧贴他们的需求。通过一系列为老服务的智能化手段,总浦桥现已建立起“安心云守护、智养悦生活”的10分钟应急救助服务圈。
帮居民找到精神乐园
离开陈爱卿家,刚走出居民楼,我们的耳畔飘来一阵阵字正腔圆的戏曲唱段。“肯定是我们社区的京剧队又在组织排练了。”孙薇指向仅一墙之隔的“镇红·邻里中心”。
我们循声移步至邻里中心,社区党委副书记刘玲笑盈盈地出来迎接:“去年重阳节,邻里中心大楼正式投用。这里有合唱室、社区直播间、非遗手工坊、家人邻学堂……‘老破小’社区有了各类崭新的活动室。”在刘玲的陪同下,我们在二楼的健舞练功房,找到了排练中的社区京剧队。
只见一群妆容精致的戏曲爱好者,身披凤冠霞帔,踩着小碎步,正在排演《穆桂英挂帅》,队长钱培璟负责编舞和现场指导。总浦桥京剧队成立已20年,早已名声在外,常受邀到各地表演。
“以前,社区设施跟不上,大家四处借场地排练。如今,我们在手机上打开‘镇享未来’小程序,想参加哪项活动,直接报个名就能来。”钱培璟介绍。
“镇享未来”小程序自今年4月启用以来,已有近4700名居民注册。我们点开小程序,发现邻里社团、养老助餐、在线直播、活动风采等涵盖未来社区九大场景的近40项应用已上线,且“打卡”人气挺旺。点击首页的“15分钟生活圈”,周围的医疗、文教、商业、公交等设施信息一览无遗。最新通知在页面上实时滚动。“你快点这里,都是我们表演的现场照。”京剧队的阿姨热情地拉着我们分享。
在总浦桥社区生活了30多年,钱培璟感慨,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到了古稀之年还能目睹老旧社区变身未来社区。“家里条件够,可以换到新小区去住,为什么非得留在总浦桥不肯走?”子女们一遍遍劝说,始终没能动摇钱培璟。“现在,我只要一个电话,医疗服务、送餐服务都会直接送上门,子女压根儿没有后顾之忧。”钱培璟觉得在总浦桥社区挺方便,邻里和睦,而且退休生活越来越丰富。
京剧队队员全都是总浦桥社区的居民,和钱培璟一样,大家坚持住在这的理由是,老小区不仅改善了硬件环境,变得智慧化,而且邻里交流多了起来,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精神乐园。
为社区树立文化品牌
邻里中心健舞练功房的隔壁就是非遗手工坊,5位阿姨正围坐在一张长桌旁,缝制小挂件。环顾四周,只见墙上挂满了独具匠心的布艺贴画,展示着中国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主题。
“金珊珍是谁?”见屋内挂着“金珊珍巧娘工作室”的牌子,我们好奇地问。“是我是我!”身穿旗袍的金珊珍起身招呼,递来虎头鞋、中国结、香囊等女红作品向我们展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手作,引得我们也跃跃欲试。
71岁的金珊珍是工作室带头人,也是宁波非遗项目“虎头鞋”的传承人。社区在2012年就给金阿姨设立了工作室,持续开展公益培训。“现在工作室搬进了新楼,名气也越来越大,连老外都会慕名而来拜师学艺。”一旁的陈阿姨接过话匣子。每逢佳节,金珊珍还带上成员去各地传授手艺。
“很多老外兴趣浓厚。”金阿姨点开“镇享未来”小程序,翻出一组活动照给我们看,“春节前夕,在招宝山人文艺墅,一大群外国人围着我们,一边学手艺一边录制节目。现场,还有一个宁波‘网红’老外用手机直播,他说要让更多网友了解中国的非遗文化。”
“你们看,非遗手工坊对门就是‘邻学堂’,主要是为孩子们开设的课堂。暑假期间,金阿姨就在这教孩子们手艺。这里还有直播间,能线上授课呢。”孙薇说,围绕非遗传承,总浦桥社区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授课模式,打响了社区文化品牌。
除了为非遗传承开展公益培训,总浦桥社区也没有忽略群众呼声很高的幼托。“社区还有专门的幼托中心,也带你们去瞧瞧。”从邻里中心出来,跟随孙薇我们又走进了崭新的幼托中心。一群孩子排排坐,两名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做游戏。“设施人性化、活动又丰富,真是大大方便了我们这样家有儿女的上班族。”社区居民胡女士欣慰地说,“住在老社区,也有新的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