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中崛起,一直是金华人的梦想。
从“浙中城市群”“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到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金华都心怀雄心。
然而,金华要“掉队”的焦虑也摆在面前:GDP排名长期位居省内第七,标兵渐远、追兵渐近。
对标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枢纽中心城市的新定位,金华人认为某种意义上这是倒逼,当前已经到了必须“想明白、坚决干”的关键时刻。
什么才是“内陆开放”,距离“枢纽中心”还有多远?
不靠“一枝独秀”
金华地处浙中盆地,不沿边、不靠海,在地理上属于典型的内陆城市。
不过,这里诞生了世界上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开出了“义新欧”中欧班列,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横店影视城,“义甬舟”成为全国最繁忙的海铁联运线路之一……当地人称自己既是“沿海的内地”,又是“内地的沿海”。话语间,带着自豪。
“内陆开放”,着实不易。成绩斐然的背后,隐藏着不少瓶颈和矛盾。
长期关注金华区域发展的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郑小碧认为,金华的内陆开放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尤其是义乌一枝独秀,虽是一张好牌,但一马当先终究难以撑起内陆开放大局面。
“内陆开放,首先是内部开放。重中之重,是向内打破行政壁垒,探索金华内部各城市间市场、产业等融合,从而实现从单点开放到组合式开放,从单向开放到系统性开放。”郑小碧说。
怎么打好义乌这张牌?关键要充分转化放大其先发优势。
作为全省四大都市区之一,金义都市区的出现就是为了促进金华市区和其他县(市)之间的融合发展,从而带动整个浙中城市群发展。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琳曾做过一份浙江大都市区的评估报告。她发现,金义都市区成立以来,人流和经济流都十分活跃,呈现向核心区集聚的态势,但金华市区与义乌两地之间的互动交流仍显不足。企业股权投资数据,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区域间经济联系紧密度。2019年至2020年,金义都市区对外股权投资60.8亿元,是其从外部吸纳投资额的1.3倍,呈现较强的投资外溢状态。
此外,金华市区与义乌两地企业股权互投仅占总量的2.6%。这两年,这种态势正在好转,但基本面依然没有改变。
破散促聚,是金义一体化的核心要义,也是高水平实现内陆开放的必由之路。金华市政研室原主任胡新民认为,打破“各自打各自的算盘”,要优先从资源统筹协调入手,推动全域同城化。
这样的变化正在金华悄然推进——
比如优质水资源一体化配置。正在建设的磐安流岸水库项目,每年将向下游的永康提供2000万立方米优质水源;探索市域“飞地”模式,武义和磐安的飞地分别飞入永康和金义新区;金义新区、义乌、浦江境内的15个高速收费站进入都市区“高速免费通行圈”……
“改变金华市级统筹调控能力较弱的现状,提升金义主轴带动都市区整体发展能力,这是当务之急。”胡新民认为。
重回“中心”
关于枢纽中心,金华有过辉煌。
金华是浙江之心,历来是水陆交通要冲,“水通南国三千里”是古时水运发达的真实写照。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华还是全省铁路交通的副中心,是浙南浙北互通的重要枢纽,以前温州、台州人离乡返乡都要经过金华。不过,让金华人引以为傲的地理优势,随着现代化交通格局的改变在逐渐削弱,在“交通要冲”这一点上,金华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方面,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中心”。这里每天平均有3000多万件快递包裹发出,是全国首个快递业务量迈入百亿规模的城市;既是“义新欧”中欧班列的始发地,也是“义甬舟”海铁联运班列的始发地。另一方面,是让人出乎意料的“边缘”。地处浙江中心区域,但兰溪、浦江、东阳、磐安四地,至今未通高铁,在金华“八婺”中占了一半。
怎样才称得上枢纽中心城市?王琳认为,现代化枢纽中心意味着交通流、人流、物流、信息流、产业流等要素在此聚集和重新配置。
按照这样的定义,金华目前只能算是枢纽节点,尤其从综合交通、经济带动、公共服务等维度来看,距离枢纽中心更是甚远。
浙江省四大都市区中,除了金义都市区,杭州、宁波、温州均已配备了大型民用机场。金华市副市长李斌峰透露,目前,金义国际机场已拿到国家建设规划“入场券”,力争5年内开工,客运量将达千万级别。这对金华来说太重要了。
去年11月,当地出台《关于加快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构建枢纽型交通、物流、产业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贸易枢纽和信息枢纽。尤其在当下,杭金衢高速拓宽二期、金义中央大道、义东、东磐、兰浦城际快速路等重点交通项目也在加快推进。金华正在织就一张立体交通网络。
空间上的布局只是第一步,产业枢纽才是“王炸”。
李斌峰坦言:“贸易和物流,是金华的两个拳头优势,但这需要建立在先进智造之上。先进智造业短板是导致金华能级不足的首要原因。接下来,金华将超常规招大引强,补齐人才科技短板。通过引进一批高能级产业、一批核心人才,实现先进智造的凤凰涅槃。”
39个!这是今年前6个月,金华落地1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的数量,相比其他地区来说可能不算突出,但增长率却是550%。
金华正牢牢抓住招大引强这个“牛鼻子”。狠抓大项目落地的根本目的,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为金华的传统制造业“换血”。
重回“中心”,还需要科创支撑。今年4月,浙中科创走廊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这意味着,金华在提高能级上又赢得一个筹码。以此为引擎,产业光源等标志性创新平台、浙大金华研究院等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以及高端人才将加速入驻。
错过一个窗口期,也许就会错过一个时代。要实现“崛起”,金华不愿也不能错过这个时代。
采访间,记者发现金华喊了多年的“浙中崛起”口号,正悄然演变为“崛起浙中”。
放下以往的地理空间优势,不再被动地等待,把“崛起”的大旗扛在肩头,金华人要奋力一搏。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