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上虞陶瓷文物修复师马一鸣——

一双妙手,一鸣惊人

字体:
—2025—
02/10
06:59:35
2025-02-10 06:59:35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孙良 共享联盟·上虞 蔚香 通讯员 袁伟江

马一鸣在修复南北朝越窑莲瓣纹刻花碗。 受访者供图

修复前元代龙泉窑青釉印花折枝牡丹纹盒

修复后

  浙江在线2月10日讯(记者 孙良 共享联盟·上虞 蔚香 通讯员 袁伟江)近日,绍兴市上虞区博物馆陶瓷文物修复师马一鸣又检测了一遍浙东越窑青瓷博物馆一批古茶器修复部位的完整性,并进行了仔细养护。这些年经他精心修复完整的茶器,正等待着今年春季的展览,与观众邂逅。

  在不久前举行的浙江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选拔大赛上,马一鸣“一鸣”惊人,将一只不规则缺口的南北朝越窑莲瓣纹刻花碗修复得“天衣无缝”,夺得陶瓷文物修复组第一名。他还将代表浙江去参加文物修复行业的“国赛”。此前,他已被授予“浙江金蓝领”称号。

  在马一鸣看来,经过时间的流转,陶瓷不幸破损残缺,但自己用手艺与匠心将它们修复,仿佛给予它们重生。这是一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

  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修复不完美

  见到马一鸣,是在他的陶瓷文物修复工作室。桌案上整齐摆放着很多小工具:瓶瓶罐罐的溶剂、颜料,还有刀具、喷笔、蜡片等。马一鸣正端着一件茶托,换着角度观察,眯眼细瞧光线下的釉面光泽,用镊子轻轻点触表面,细听声音。

  “陶瓷文物修复工作,是用近乎完美的方式去修复不完美,需要全身心投入。”马一鸣告诉记者,就像这次选拔赛,自己要在14个小时的时间内高度专注:判断花碗的病害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完成现场修复、编制修复档案。清洗、补配、补绘、上釉……一道道环节要在心如止水的状态下一气呵成。

  这份高度专注又甘于寂寞的热爱,启蒙于家庭。“我从小就注定与陶瓷缘分匪浅。”谈及为何结缘文物修复,马一鸣说,父亲马金炎从事文物鉴赏及修复工作,受他的影响,自己对文物修复产生浓厚兴趣。

  在马一鸣记忆中,父亲十年如一日专注陶瓷修复,好奇心驱使他经常一旁观看。父亲瞧他兴趣盎然,就会经常布置一些小任务,如让他在陶瓷堆里寻找碎片,尝试复原一件小物品。

  “小时候父亲总是吃着饭,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就扔下碗筷跑去工作台。”马一鸣说,“这种忘我的投入,让我最为印象深刻。”

  填报大学志愿时,马一鸣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后,他入职上虞区博物馆,开始与文物考古打交道。杭州湾环线高速公路改扩建期间,途经上虞驿亭镇的路段出土大量陶瓷碎片,他参与修复工作。“第一次亲眼看到深埋泥土的陶瓷碎片,我在心中树立起了信念,一定要将它们拼接完整,恢复原貌原样。”马一鸣回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他又参与上虞博物馆文物信息的采集与登记,近距离接触大量文物。越窑青瓷之乡的丰厚陶瓷文物,让他深感文物修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下决心把陶瓷修复之路走好走扎实。

  一晃正式从业十多年,父亲的影子已落在了他身上。“现在吃着饭突然跑去桌案,也经常发生在他身上。”马一鸣的妻子笑道。

  寻觅两年,只为一片碎瓷

  从成千上万块陶瓷碎片中,淘出与残损陶瓷年代、颜色、光泽等各种信息最为相似的一块,这样的“傻事”,马一鸣干过不少。

  陶瓷文物修复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少则数天,多则数月,从分析器物,包括朝代、形制、釉色等,再到黏接、配补、打磨、仿釉、抛光等,需要一道又一道工序的积累。修复师凭借精湛的技艺,运用现代有机材料、化学合成材料和专业的设备与工具,将残损的陶瓷文物修复完整,使其重获新生。

  “陶瓷文物修复的最高境界是要做到天衣无缝,最终呈现‘浑然一体,补处莫分’的效果,将其恢复至原本面貌,力求它的纹理、色泽、神韵、历史信息等在修复后保持原味。”马一鸣说,“你相信么,每一件陶瓷文物其实都是会‘说话’的。”

  马一鸣修复过一件南宋溪口官窑冰裂纹葵口洗,它翠如玉、亮如漆、薄如纸,可惜残缺了一小块。为修旧如旧,找到一块相称的陶瓷碎片进行补缺,马一鸣苦苦等了两年,走了两年,寻了两年,双眼“扫描”了上万块陶瓷碎片,在无数次的观察与比照中,包括细究釉色的流淌性,终于找到一块同一时期的最为相似的碎片。正式修复后,几乎无法用肉眼分辨出陶瓷片色泽、纹饰上的差异,做到了“无迹可寻”。

  “修复必须充分重视文物的原始价值,延长文物的寿命,保持其原始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因此我心中有坚持的准则,比如修复要做到最小干预,也要做到文物信息的最大化保留。”对马一鸣而言,每一件陶瓷文物都是有生命的,自己作为“文物医生”,为残损文物“操刀治病”,需要充分地认识它、了解它,摸清它的来龙去脉,读懂它身上历史与文化的种种印记,并将这些内容尽最大可能地传承留存下来。

  如今,经马一鸣的妙手修复过的各类陶瓷器物多达千件。业内专家、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会员朱伟洁点评他:“固执追求,止于至善。”

  用新材料新工艺延续陶瓷之美

  马一鸣的陶瓷文物修复知识大多来自父亲的传授及自己的摸索。他认为,文物修复行业是个多学科交叉的行业,各方面的知识都需要涉猎,包括化学、物理、工艺美术等。因此,自己不仅需要不断精进地学习,也需要有开放的视野与心态。

  “从马一鸣身上,我看到年轻一代修复师的闪光点,比如他们想法多、点子活,创新实践力也强。”马一鸣父亲马金炎告诉记者,“儿子喜欢尝试,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运用到陶瓷文物修复中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修复理念的更新,陶瓷修复技艺也在与时俱进,在尊重文物原有历史文化信息的基础上,如何以更符合现代文物修复理念的标准进行保护修复,如何巧用新技术新方式,马一鸣早早开始探索。

  “我曾修复过一件破损的原始瓷天球瓶,当时它的颈部以上缺失严重,修复难度非常高,后来我尝试用3D打印技术解决了难题。”马一鸣介绍,通过3D扫描技术,全面提取、分析、记录文物的各项数据,制订完备的文物档案和合理的修复策略。待生成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后,再利用3D打印,制作出与待修复文物本体尺寸一样的补配件进行补配。“新科技与文物修复相结合,可以变抽象为具象,使修复数据与模型变得更加精确与科学,这些方面的创新尝试都值得肯定。”马一鸣自豪地说。

  “你可能想不到吧,其实有的补牙材料,也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陶瓷修复材料,因为它的硬度、光泽都非常理想。”马一鸣的话让记者颇为惊讶。

  这些年,马一鸣一直在不断寻找、摸索与尝试更加科学环保的陶瓷修复材料,例如用水溶性无毒无挥发性的修复材料,使用可逆性良好的黏结剂以及补缺材料等,不断试错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秘密武器库”。

  “现在,我们越来越提倡可逆修复,期待我们的陶瓷修复师未来能有更高超的技艺,可以对陶瓷重新拆解后进行修补,最大限度地还原、呈现历史。”马一鸣说。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人物责任编辑:蒋旭辉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惊雷剧社
群众工作室
朝闻浙江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