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山区城市应该如何破题?
9月16日,在丽水市政协举办的“请你来协商——联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专题协商活动上,与会政协委员围绕这一议题积极展开讨论。在浙江着力打造全国“两新”深度融合发展高地的背景下,这场事关创新的协商,为丽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解法。
会前,丽水市政协调研组已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园区、走企业、访专家,并借鉴省内外经验。调研的收获,也被带到了专题协商活动的会场。
朝着哪些方向发展?丽水的答案,就写在这产业、人才、生态三个维度的实践之中。
焕新传统产业与抢抓新兴产业
在协商讨论中,与会政协委员一致认为:丽水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加速传统产业升级焕新,也要聚力新兴产业细分赛道。
在缙云锯力煌的生产车间里,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测着每台设备的运行状态,锯齿寿命因此提升15%以上。锯力煌的“智能锯切工业互联网平台”入选2024年度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正是丽水传统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生动缩影——钢铁产业向精密制造延链、合成革向生物基合成革转型、木制玩具向全材料方向提升……
风口来了不等人。如今新兴产业的发展正值关键机遇期,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才能抓住发展先机。
人工智能和算力经济也是这场协商会讨论的“热词”。与其他地区相比,丽水作为山区城市,面临区位、资源禀赋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科教人才支撑力弱等短板。丽水的发展条件并不占优。因此,因地制宜布局丽水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需要结合丽水特有的资源禀赋。
作为浙西南生态屏障与重要发展节点,丽水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和清洁能源优势。市政协委员、中国电信丽水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俊建议,加快建设浙西南算力中心,争取将丽水纳入国家互联网二类骨干节点城市建设规划,“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市政协委员、市数据局副局长杜战也呼吁,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打造一批“AI+特色产业”应用场景。
破解人才“本地荒”与人才“外流”困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合理完善的人才引育机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丽水市统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超半数规上工业企业面临“创新人才短缺”的问题。市政协委员、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徐海峰认为,“近年来,丽水市职教体系取得积极进展,但也仍存在人才‘本地荒’与生源‘外流’的矛盾。”
而这一问题的破解之道在于人才引育“近悦远来”。
一方面,想方设法将人才引进来,用政策福利和产业红利接住大城市溢出的优秀人才。今年8月,丽水市出台了《丽水与青年人才双向奔赴十一条》,通过政策引领抓实人才招引。在共创机遇、共同发展、共优生态等方面集成了支持青年人才来丽的系列政策。
另一方面,人才培育是长久之道。丽水市强化产教融合,优化职教体系,构建政府引导、职校育才、企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常态化,提升人才与市场契合度。
一座城市要想减少人才外流,还需要有“留人”思维,让人才成为建设城市、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的主人。当人才的个人期许与城市的发展愿景合二为一,“留住人才”的各项政策才有望真正落实到位。比如,丽水市探索“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的用人模式创新,拓展高层次人才校企“双向双聘”“项目入股”等深度合作模式,让丽水青年“学在丽水、成在丽水”,让丽水企业“才有所用、技有所依”。
聚合产业生态与优化政策环境
做深做透“两新”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是保障。良好的创新生态既需要壮大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也需要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当前丽水产业发展面临“小散弱”困境,全市仅2家百亿级企业,缺乏具有全球或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碎而不聚”,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集聚效应弱。构建创新生态需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创新联合体”,壮大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平台。近几年来,丽水市在各类政策支撑下,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基地,累计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9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1家;培育青田、松阳高端新材料,缙云、丽水经开区机器人与数控机床及集成电路等5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区……
缙云县政协副主席、民建缙云县总支部主委卢永钢认为,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能进一步推动产业能级提升,夯实平台支撑基础,实现丽水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丽水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新设规模60亿元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在高精尖项目引育上加大投入,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科技创新大投入推动产业创新大产出。
政协搭台协商,汇聚众智。“丽水全市政协系统将聚焦时代命题,进一步强化助推加快建设创新丽水的思想行动自觉,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优势、界别优势和委员主体作用,以全链条履职体系精准助推‘两新’深度融合,为加快建设创新丽水贡献更多政协智慧和力量。”丽水市政协主要负责人表示。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