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怎样擦亮“滨湖名片” ——南太湖嬗变启示录
2021年08月02日 10:13:10 来源: 湖州在线-湖州日报

image.png

  (配图 记者 项飞 摄)

  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有一种美好,叫“我在湖州”。

  无论是南太湖的碧波荡漾还是苕溪河的水清岸绿,无论是沿途中的湖光山色还是家门口的小桥流水,从闹市到乡村,处处城水相融、人水相亲,勾勒出美丽中国的湖州山水画卷。

  从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湖州调研南太湖治理开发并作重要讲话,到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叮嘱湖州“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总书记一直关心关注着南太湖的发展。

  十五年来,湖州坚定不移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好南太湖,从昔日“守着太湖没水喝”的窘境到山青水美成为鲜明标识,从因湖得名到因湖扬名、因湖而兴,湖州在绿水青山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碧水清波还复来——

  “取自太湖的自来水清澈、稳定,让人放心,守着太湖有水喝,我们终于喝到了努力治水的成果”

  34岁的朱良荣如今在南太湖畔有一个15平方米的店面,大学毕业后选择回乡创业的他已习惯于每天在互联网上吆喝生态蟹,“现在一年的销售额达到300万元,盈利60万元。”他说。

  日历翻回到1996年,太湖湖鲜街就始建于这一年,鼎盛时期达到24艘餐船、3300个餐位,朱良荣的父亲朱玉林便在其中一艘餐船上做生意。

  朱良荣的爷爷朱洪洋曾在船上住了近80年,是南太湖岸边小梅村最老一辈的捕鱼人,作为一名“渔三代”,他从小就见识了爷爷凌晨4时出湖捕鱼的艰辛。随着朱玉林生意逐渐红火,一家人的生活才得以改善。

  但是另一方面,因不具备排污条件,24艘餐船一年向太湖直排的污水大概有5万吨左右。

  彼时,湖州和苏州、无锡的GDP差距明显,太湖的“倾斜”深深刺痛了湖州人。为了追赶太湖北岸,和湖鲜街一样,一大批工业企业立在了太湖南岸,工业废水流入太湖,太湖蓝藻爆发……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身处太湖流域的上游,湖州常年提供40%以上的入太湖自然径流量,千百年来,太湖水滋养了湖州,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然而,粗放型开发带来了水质变坏,大自然的惩罚也跟着来了。

  “那时候,世代从太湖里舀水喝的小梅村人,只得给自家的住家船接通了自来水。”曾在小梅村当了多年村支书的沈伯冬回忆说。

  不仅是“守着太湖没水喝”的问题困扰着湖州人,早年南太湖边满目荒滩,也让“到了湖州不见湖”的戏言成了湖州人的心结。

  2006年8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湖州调研南太湖治理开发工作,并在座谈会上提出,要利用好湖、开发好湖,做好南太湖综合治理开发的文章。他还从搞好规划、形成精品、实现双赢这三个方面,对南太湖的治理开发提出了具体要求。

  原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副局长李东民忆起当年仍印象深刻,“在十字路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拨云见日,为我们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

  举全市之力,一场铁腕治污席卷而来。

  投入6亿元拆除湖鲜街;投入20多亿元关闭太湖沿岸水泥厂、印染厂等工业涉污企业;投入100亿元力推清水入湖;近万名“河长”履职治水……在这其中,包括朱良荣全家在内的所有小梅村渔民全部从船上搬进了居住条件良好的渔民新村,每年减少直排太湖的生活污水60余万吨。

  按照南太湖滨湖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这些年湖州统筹推进太湖水域、弁山山体、溇港湿地、森林资源和城乡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和生态修复,包括水环境在内的全域生态显著改善。

  截至2020年,从湖州进入到太湖的河流断面水质连续13年保持Ⅲ类以上,全市地表水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

  2016年10月28日,随着太湖水厂一期工程启用,吴兴区、南浔区的16个乡镇逾百万居民陆续喝上了优质太湖水。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村民陈三毛拧开自家的水龙头,抑制不住激动:“取自太湖的自来水清澈、稳定,让人放心,守着太湖有水喝,我们终于喝到了努力治水的成果。”

  实现“五水共治”七夺“大禹鼎”,捧回全省首批“大禹鼎金鼎”,成功创建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15年来,“清水入太湖、活水兴百业、秀水绕千村、净水润万家、绿水养人心”的美好愿景一步步照进了现实。

  滨湖崛起正当时——

  “南太湖的后发优势明显,得益于我们一以贯之地举生态旗、打太湖牌, 坚定不移地高起点规划、开发和建设”

  一湖碧波回归的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大地的开枝散叶。

  2007年3月,湖州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把湖州建设成为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标志着湖州由“苕溪时代”迈入“太湖时代”。

  “作为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湖州拥有65公里湖岸线、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滨湖优势决定了我们的竞争优势,做好太湖文章、打响太湖品牌大有可为。”市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处处长姚骅说。

  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建设滨湖城市,湖州人的心里回荡着一个声音——

  “环太湖一圈从旅游开发角度讲,别的地方开发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你们这里还是原生态,本身就是个宝。如果把原生态适度开发以后,变成一个旅游产业,更是个宝。”习近平同志当年调研南太湖治理开发时强调,南太湖的开发,要高、新、特,不能搞成败笔。

  湖水干净,湖岸通透。随着原生态的太湖牌越打越响,月亮酒店、龙之梦、湖州影视城、南太湖山庄等一大批重量级项目集聚太湖南岸。

  2013年,全长50.6公里的滨湖大道贯通整个湖州南太湖岸线,曾经荒凉的滨湖区域日渐成为水与岸、业与城、古与今交相辉映的南太湖“外滩”。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着这片他满怀期望的山水。2016年7月,总书记又对湖州作出“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的重要指示,让湖州人深感振奋、备受鼓舞。

  2015年,“湖州太湖旅游度假区”升级为湖州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依托太湖这一得天独厚的禀赋,近年来湖州发挥生态优势,强化项目引领,深挖文化内涵,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创新发展、提升发展。

  2019年到2021年,湖州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全部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名单,其中安吉县连续三年位居榜首。

  2005年到2020年,湖州旅游经济总收入从54.65亿元到1284.62亿元,成为全市首个突破千亿产值的主导产业,“滨湖度假首选地”品牌全面打响。

  “南太湖的后发优势明显,得益于我们一以贯之地举生态旗、打太湖牌,坚定不移地高起点规划、开发和建设。”市政府党组成员,南太湖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智勇感叹道。

  坐拥山水看繁华——

  “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将进一步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特质彰显,在美丽蝶变中继续领跑领先”

  南太湖畔,投资250亿元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太湖龙之梦”2020年带来了700万人次的游客。

  家在附近的“90后”小伙子祈子杰,看到这强大的流量而回乡创业,将一栋祖屋打造成了轻奢型民宿。他说,太湖边上的好风景,使得这里特别热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美丽生态之地,就是宜居宜业宜游之所。

  从2018年起,湖州创新开展了“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城市品牌打造,全域构建美丽风景,通过让绿水青山成为最醒目的标签、让滨湖成为最重要的支点、让美丽成为最独特的气质,进一步塑造城市良好形象、彰显城市鲜明特质。

  “美丽环境不仅让生活更舒适,还催生了美丽经济。”市农业农村局社会事业处处长何新荣说,截至2020年,全市已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1个,省级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99个,建成美丽乡村示范带31条,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全覆盖,还形成了淡水渔业、名优茶叶2个百亿级产业。

  荣获美丽浙江建设考核“九连优”,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县全覆盖的国家生态市、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一路走来,优良的自然生态是湖州最大的资源和资产,也是最宝贵的形象和品牌。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湖州常住人口336.76万人,相比2019年末湖州市常住人口306万人,增加了约30.76万人。绿水青山间铺展开的一幅幅美丽画卷,正吸引着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来湖州旅游、投资、创业、生活。

  今年初,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了“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

  “从‘生态型’升级为更显诗情画意的‘花园’,既是对过往的传承,也是对美好愿景的期盼,表明湖州对绿色发展和美丽建设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和自信。”市委生态文明办主任何晓红相信,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将进一步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和特质彰显,在美丽蝶变中继续领跑领先。

  更让湖州人振奋的是,今年7月29日举行的市委八届十一次全会,为全市奋力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统一了思想、明确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今后,湖州将紧紧围绕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牢牢抓住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性、牵引性、全局性重大任务,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普遍性经验,努力在共同富裕示范先行的“第一程”中跑出最佳成绩。

  怎样“把南太湖建设好”?湖州一直在孜孜书写属于自己的美丽答卷。

  “人生只合住湖州,江南水乡人俊秀,绿水青山情也浓,金山银山爱悠悠……”也许,这首反映南太湖景美人富的《太湖美》姊妹篇《又见太湖美》歌曲,由心到口唱出的,正是湖州儿女的表白。


标签: 太湖;湖州;绿水青山;美丽乡村;花园城市;生态;旅游度假区 责任编辑: 杨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huzhounews/202108/W020210802367882784816.png

怎样擦亮“滨湖名片” ——南太湖嬗变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