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三爬雪山三过草地的老红军贾少山——
永留心间的长征印记
2016年10月15日 07:33:4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方力

  浙江在线10月15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倪建强)

  编者按:万里长征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长征精神。每一位红军战士,都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们一生对党矢志不渝。时光荏苒,那段峥嵘岁月亲历者的精神是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更是激励我们走好新长征路的强大动力。

  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寻找和采访了部分健在的老红军和已故老红军的后人,聆听红军英雄们的长征故事,重现老一辈血与火的激情和他们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本报今起推出《弘扬长征精神 勇立时代潮头·红军英雄传》,讲述亲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们的感人故事,共同追寻他们的脚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两万五千里的艰难征途,铭记着两万五千里的英勇事迹,也印刻下红军战士们的坚强意志。在每一位老红军的记忆深处,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日前,在杭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老红军贾少山。虽然已97岁高龄,但老人精神矍铄,一身挺拔的绿军装,胸前的党旗徽章格外显眼。

  旁边的人悄悄告诉记者,老人最喜欢穿这件绿军装。因为那段峥嵘岁月,是老人永生难忘的记忆。

  这一刻,仿佛回到了80多年前,我们静静地聆听老人讲述三爬雪山、三过草地的长征故事。

  参军时,人还没有步枪高

  嘉陵江水向西流,乱石惊滩夜未休。

  崇山峻岭、悬崖峭壁,江宽水急。1935年3月,四川省苍溪县塔山湾嘉陵江畔一古渡口迎来了一群英勇的战士,他们克服万难,横扫敌军。著名的“嘉陵江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开始了长达一年零7个月的漫漫征程。

  嘉陵江战役是贾少山参加的第一场战役,那一年,他刚满15岁。

  贾少山出生在四川仪陇一户普通佃农家,幼年父母双亡的他很小就跟随长辈下地干活,割草喂牛,日子过得很艰苦。每次完成不了活计,还要挨地主的打,“大家都不愿过这样的生活。”

  贾少山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红军时的那种崇敬之情。当时,仪陇是中国工农红军游击区,红军在那里打土豪分田地,深受百姓爱戴,他心里也对红军多了一份向往和期盼。

  1935年的一天,贾少山在县城里偶遇一位红军指导员,“你愿不愿意参加红军打仗?”这位指导员刚一开口,贾少山便迫不及待地回答:“愿意!”

  就这样,期盼变为了现实,贾少山光荣地参加了红四方面军。“记得参军的时候,我人还没有步枪高呢!”贾少山说,参军才一个星期,他就跟随部队离开家乡,走了一天一夜来到嘉陵江边。

  渡江那天雨很大,国民党军队的飞机在头顶盘旋,在敌机的狂轰乱炸中,一颗炮弹落在离他不远处,掀起的泥土挟裹着雨水,重重地将贾少山和战友们压倒在地。幸运的是,贾少山并没有受伤,第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更坚定了他革命的决心。而强渡嘉陵江的胜利,也打开了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的有利局面。

  艰难中,战友们相互帮扶

  仪陇县是川陕老革命根据地,也是朱德、张思德的老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7000多名仪陇儿女随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其中5000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

  贾少山正是带着这种仪陇精神走向革命。

  “雪山四季不融化,站着走不行,只能爬,爬3步滑1步,真是比登天还难。”虽然已经过去80多年,但回忆起长征途中的点点滴滴,老人眼中依然透着那股坚毅。

  最艰苦的还是过草地。草地气候一日三变,温差极大,夜间气温降至0℃。而红军战士过草地前,大多衣单体弱,为了御寒,有人裹着毯子,有人披着各种兽皮,有人头戴草帽斗笠、顶着油布,还有很多人仍然穿着草鞋甚至光着脚。

  因为年龄小,贾少山和几个“红小鬼”跟着部队的后勤队伍走。“白天走,晚上不睡觉继续走。”没日没夜地前进,不仅体力不支,粮食不足也成了大问题。为了减轻负重,每个人身上一般只带五六斤干粮,有的更少。没有能吃的野菜,他们就将身上的皮鞋、皮带,还有马鞍,甚至皮毛坎肩脱下来,煮着吃。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互相支持和帮助成为了彼此前进的动力。腿脚受伤的战士走路不方便,年少的贾少山就充当“拐杖”,扶着他们前进。贾少山还帮助清洗处理伤员们的伤口。

  一次,贾少山的大腿上长了一个疮,开始没注意,后来烂成了一个洞,走路都困难。一位长着大胡子的指导员悉心照顾他,还帮他清洗疮口。可伤口始终不见起色,大胡子指导员只好请来一位懂些医术的藏民,这位藏民用藏药制成膏药敷在贾少山的伤口上,才敷了两天,疮口就慢慢愈合了。

  来路跋山涉水、险象环生,但贾少山心里清楚,前路光明。

  跟党走,才会真正有出路

  牺牲的战友,是讲述往事时不可回避的话题,这也是最让老人心痛的记忆。

  长征后期,贾少山和20多个“红小鬼”一起行军。因为年纪小,跟不上大部队行军的节奏,他们当过小号手、做过勤务兵,最后由一位姓马的指导员带着行军。马指导员和贾少山是仪陇老乡,就像大哥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老人依然记得,那是1936年的一天,部队到达甘肃青阳,当时天色已晚,马指导员将他叫到跟前说:“少山,给我做碗荞麦面,我今天想吃。”贾少山心里有些纳闷,指导员从来没提过这样的要求,但他并没有多想,转身出去做面,还特地在里面多搁了点葱。

  没想到,那一晚与马指导员的分别,竟是一场诀别。第二天,马指导员在前线壮烈牺牲的消息,如晴天霹雳般让贾少山许久没有回过神来。他和战友们抱成一团痛哭。

  马指导员的离去,更让他们知道了要勇敢和坚强。而对贾少山来说,每一位牺牲的战友都深深烙印在他心里,时刻激励着他勇敢向前。

  记者问贾少山,是如何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坚持下来的?老人坚定地挥了挥手说:“当时心里想着就是,要跟着共产党参加革命。只有跟着党走,才有出路!”

  结束长征后的这么多年,长征精神一直激励着贾少山。

  1939年,在与国民党留守部队交战中,表现勇猛的他火线入党,后来又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新中国第一支空降兵部队的一员,刻苦训练,并参加了国庆两周年阅兵仪式。离休后,他时常给年轻人讲述长征时期的故事,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活到老,学到老,直到现在他都保持着每天看书读报的习惯。

  在贾少山和他后辈子孙的心中,不怕苦、不怕死、能打硬仗是永远留在心里的红军印记,抹不去、洗不掉,铭记一辈子。

  不平凡的长征路

  红四方面军的长征从1935年3月28日强渡嘉陵江西进开始,到1936年10月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结束,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等4省。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路极不平凡,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懋功达维,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其后,由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路线错误,红四方面军踏上了更为艰难的曲折历程。张国焘不顾中央一再电令北上,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因为错误估计形势,遭遇百丈关之败,加上三过雪山草地,红四方面军损失巨大。在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间辗转达一年之久,数万将士的鲜血遍洒征途,终于战胜恶劣环境、反动武装和错误路线,赢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标签: 嘉陵江;红军;仪陇;老红军;长征;中国工农红军;战友 责任编辑: 金晨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