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产妇诞下罕见“熊猫血”婴儿 发生溶血反应后被救治
2017年12月14日 08:44:2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柯静 通讯员 王蕊

  “孩子总算能出院了,实在太惊险!”昨日,在浙大一院儿科病房,新生儿毛毛的爸爸妈妈长舒一口气。11月14日,产妇小尹(化名)如愿产下二胎男婴毛毛,但由于小尹是罕见的RH阴性血型,毛毛发生溶血反应,全身发黄,生命危急,所幸,浙大一院输血科紧急调动血液,连同新生儿科,对毛毛进行了保命的全身大换血,使毛毛终获救治。

  危急  男婴全身发黄 危在旦夕

  孕39周的小尹因胎儿宫内缺氧,做了剖宫产手术。但宝宝出生后,一家人还来不及庆祝,助产士就发现孩子有异常。

  “肤色苍白、呼吸急促,孩子有问题。”产科医生立即请来新生儿科医生会诊。等新生儿科医生飞奔至产房,发现孩子已经全身皮肤发黄,肝脾肿大,一查血色素,远低于正常水平。浙大一院新生儿科主任王春林说,经检查,患儿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症。

  进一步问诊和检查后,医护人员发现小尹为“熊猫血”(B型Rh阴性),这是她第三次怀孕、第二次分娩,她宝宝患的恰恰是“重度Rh新生儿溶血症”。

  “和ABO溶血相比,Rh新生儿溶血要凶险得多,进程也快,稍一抢救不当,患儿就很可能因心衰夭折;有时即使救回来了,患儿也会留下胆红素脑病等后遗症。” 王春林主任说,“我们科室开科到现在,重度Rh溶血的,这是第二例。”

  庆幸  浑身换血四次 渡过难关

  “重度新生儿Rh溶血症,诊断非常明确,如果我们动作慢一步,患儿体内红细胞就会不断地溶解破坏,血液中胆红素进行性增高,血色素进行性下降,只有通过换血才能有效阻断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 王春林主任深知要想换血,必须要拿到足够的Rh阴性的“熊猫血”。

  经过输血科谢珏主任紧急协调联系,次日晚上10点左右,省中心血站的Rh阴性的“熊猫血”送到病房,开始换血。

  给新生儿“换血”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医护人员一边从患儿的动脉放出血液,一边在其周围静脉同步输入新鲜的血液,每次20毫升,抽了二十多管。换进去的血量要将近患儿全身血量的两倍。同时,换血的速度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太快,患儿体温会下降,导致心律异常,引起心衰等情况;太慢,新鲜血液易被外部环境污染,引起交叉感染,影响“换血”疗效。

  “我们先后给患儿换了两次血,每次换500多毫升,相当于把他全身的血换了4遍。”王春林主任说。“换血”之后,患儿毛毛的黄疸指数逐渐下降,血红蛋白回升至正常范围。目前,各项指标平稳,没有出现后遗症。

  预防  溶血症风险  随妈妈怀孕次数增加而递增

  毛毛的这次风险安然度过,谢珏主任说,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并发症危害极大。为什么“熊猫血”妈妈们的二胎容易患溶血症,甚至这种风险会随着妈妈怀孕次数增加而递增呢?

  谢珏主任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熊猫血”妈妈们如果怀上的第一胎是Rh(D)阳性血型的话,体内可能会产生抗D等Rh血型系统的抗体,但这时妊娠过程一般已结束,引起胎儿发病的可能性很小。但到了第二胎,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因为第二次妊娠又多了一次免疫过程,新生儿溶血的风险会变得更高。由于受胎儿红细胞的刺激作用,母体内的抗体浓度不断地升高,越到妊娠后期升高的速度越快,最终出现新生儿溶血。

  大多数Rh溶血症患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如溶血严重,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也可升高。同时,重症Rh溶血患儿,出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有心力衰竭,肝脾也出现肿大。

  难道Rh阴性血的妈妈就不能生第二胎了吗?浙大儿院的儿科专家给出了解释:“首先做好产前诊断,凡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流产、新生儿重度黄疸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不合者进行孕妇血清中抗体检测。Rh阴性孕妇在妊娠16周时应检测血中Rh血型系统抗体,而后密切随访。同时,积极做好产前干预,Rh阴性妇女在流产或分娩Rh阳性胎儿后,应尽早注射相应的抗Rh免疫球蛋白。

标签: 换血;溶血;患儿;新生儿科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121435667530491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