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健康的韩大伯
三年前韩大伯车祸后,抢救场景被路过市民拍了下来
4月22日清早,一位拄着拐杖的大伯在家人的搀扶下,走进了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人一来就喊着要见领导,说有一桩心事要了。“这声‘感谢’我记挂了三年,这会我能走动了,赶紧过来了!”他微微颤颤地把锦旗递到社卫服务中心主任手里。
老人名叫韩兴璋,2016年3月14日,家住朝晖七区的韩大伯开车送孙女上学。途经朝晖三区时,韩大伯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接着,车辆冲向了对向车道。要紧关头,韩大伯凭着仅有的意识踩下刹车,车冲上绿化隔离带后,继续撞向路边的灯杆才停下。此时,韩大伯已陷入昏迷。
华联社区的保安见状赶紧拨打了120,并向街对面的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求助。中心医生白鹤立马赶到现场。“我和同事带着急救箱赶到大伯身边,发现他血压高出正常人100多,我们判断很有可能是脑出血,需要赶紧降压,避免出血面积增大。”白鹤医生一边用降压药控制大伯血压,一边联系省人民医院医生描述病情。
120急救车赶到时,韩大伯已恢复部分意识,随后,他被送往省人民医院治疗。之后,牵挂着韩大伯病情的社卫中心医务人员,几次拨打韩大伯家电话都没人接,再后来,听说韩大伯搬家了,社卫中心和韩大伯也失去了联络。
没想到,三年后,韩大伯居然拄着拐杖回来了。除了口齿有些不清,行动稍有不便,其他都和正常老人无异。韩大伯感激地说:“幸亏碰到你们,抢救及时,救了我一命。”
事实上,在杭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演练和培训,已是常态化动作。当时参与抢救的白鹤医生已从业14年,她说:“昏迷、出血、胸痛、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等急诊症状,我们社区医生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手中拿得起。咱们就像守门员,接得住百姓需求,这样百姓才能放心地把健康管理交给我们。”
好一句“接得住”
他们没有琳琅满目的头衔,号源也不抢手,想见他们,无需苦苦等候就诊,走上几步,到家门口就可以看到。这是社区医生的群像。但正是这群医生,让韩大伯牵挂至今,一定要送来迟了三年的锦旗。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或许在大部分人眼里,社区医生多以处理慢病为主,这是一份耐心活,需要跟踪随访,察言观色,游走在签约居民的家长里短中,但在这样的繁琐工作中,心中那根突发症状的弦,始终未曾松懈,关键时刻接得牢。
曾经有专家这样涵盖社区医生的工作职责——护健康、治到底、管长期。凭什么将健康交给医生管?关键时刻,用表现说话!不管百姓是慢病还是急况,社区医生及时出手,这才有了后面的“治到底”和“管长期”。只有当这些“接得牢”的社区医生,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认识、接纳,“分级诊疗、健康中国”这局棋,才能下得更顺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