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内的陈福林铜像。 见习记者 王柯宇 摄
浙江在线2月2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柯宇 共享联盟上城站 夏衍)杭州市上城区的金钗袋巷是条有故事的街巷,这里古朴静谧,多古迹名居。从元宝街转入前行30米,就到了我们的目的地——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居委会。
跨门而入,一座铜像成为视觉的焦点:一个理着平头的中年男子拉着一辆黄包车。铜像的肩膀、衣袖等部位已被磨得光滑,在阳光下泛着光。
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座铜像?时代赋予它的意义,被凝缩在其身旁寥寥几十字的简介中:1949年10月23日,黄包车夫陈福林经过民主选举当选为上羊市街居民委员会主任。2008年6月28日,该居民委员会被国家民政部确认为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
“72年前,杭州刚刚解放,基层管理难度大,群众有事情得靠旧社会遗留的‘保甲制度’来解决。‘居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着干’的强烈意愿,催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上羊市街社区党委书记郭子渊的介绍,让时间回溯到1949年10月23日——在西牌楼小学的礼堂内,上羊市街的200名居民代表和50多名列席居民围坐在一起,以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了9名居委会委员。其中,热心办事的陈福林以220多票当选为第一任居委会主任。
居委会其他8名委员既有工人、手工业者、小商人,也有知识分子、公务员、工厂经理等,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而27枚象征旧社会“保甲制度”的印章也被当场销毁。
第一次实践“居民自治”的理念、第一次探索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从上羊市街“刮”起的基层民主自治之风,开始吹向中国的角角落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居民委员会制度普及到了中国所有的城市,大部分地方都陆续开展了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时光流转,见证了这段历史的选票、保甲印章等物品已湮没在岁月中,但“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来。“今天,我们社区治理经验中,最核心的还是‘居民当家作主’的自治理念。”郭子渊说。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这句话在上羊市街社区延续了72年。如今,在陈福林铜像的对面,开着三道特殊的“门”——社区在这里设置了联调室、民意小圆桌和人大代表联络站三个功能区块,百姓的大小事都在这里讨论解决。
上羊市街社区近年来逐渐总结出了“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筹、民事民办、民事民评”的社区协商“六步工作法”,倡导社区的事“大家议、大家管、大家办”。这个过程激发了社区最后一百米的自治活力,让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2020年,通过精细化的社区治理,上羊市街社区破解了小区二次供水、楼道消防设施更新等12项老大难问题。
“现在铜像已经成了上羊市街社区的象征,把‘三道门’安在这儿,不仅激励着我们为社区贡献更多力量,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特有的社区治理方式。”紫阳街道党工委委员汪菁告诉我们,接下来街道还将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在便民服务和社区治理等各类场景的运用,探索实践以上羊市街社区为代表的特色清廉社区建设模式,充分发挥监督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广开民意小圆桌、民主恳谈会,不断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从新中国的起点到“十四五”的新起点,我们看到,时光在上羊市街留下痕迹,但那颗为民服务的初心从来不曾改变。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