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彭埠街道办事处3楼,崭新的数字驾驶舱里安全预警声响了起来。
指挥中心工作人员立马将隐患情况下达所属工地安管员,很快工地安管员反馈,原来是因为工人偷偷在宿舍用“热得快”烧水导致电流过载,已进行处理。
“像这样在宿舍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的情况,过去有些人是看到来检查了就藏一藏,如今我们有了‘千里眼’,通过安装用电监控探测器24小时盯牢,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彭埠街道平安办负责人史进说。
去年底,该街道数字驾驶舱正式上线。当时,根据彭埠实际情况落地了三个场景,其中就包括智慧工地“云上中心”项目。经过3个月的试点运行,目前正在推行辖区工地全覆盖。
十年城市化收官,彭埠也驶入了建设的“快车道”,辖区14.2平方公里,大大小小的工地总数量可以排到主城区前列,多的时候超过100处,目前的数字是89家。
“初步统计,各工地内工人总量加起来超过2万人,数量多,流动性也大,基本上3个月能换一批,自然成了治安重点关注区域。”在彭埠派出所副所长李君墨看来,智慧工地试运行3个月,还是有效果的,今年一季度110联动警情同比下降34%。
这是如何做到的?背后又有哪些“黑科技”?原来,彭埠街道的“云上中心”项目,就是针对城市化建设管理需求,从突破信息壁垒搭平台、再造政务流程建标准、拓展智慧应用促治理入手,实现工地环境、督促整改、竣工验收等全方面监管,对周边相关道路地面沉降及塌陷等风险提前研判、及时预警,推动街道实现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
具体是梯次推进人脸识别终端和无感抓拍、区域安全监控、扬尘噪音监测等设施设备安装应用,对接住建、公安、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将各部门57项日常监管责任统一纳入街道平台,同步完成“智慧工地”应用场景内人员管理、劳务纠纷、警情分析、生产安全、绿色环境、健康防控等6个基础模块建设,三头并进完成线上线下整个项目建设。
目前,整个彭埠街道辖区符合建设标准的42家工地,已经全部覆盖,累计监管工地人员8946人,工地安全施工、用火用电、扬尘噪音、食品卫生等问题也一并得到有效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平台还根据人员、设备、主体责任及特殊区域监管四个维度,每天给这42家工地进行打分,按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落实红、黄、绿“三色”管理,根据“三色评分机制”,针对周期时间内红色预警的相关工地,通过线下街道平安办消安委、消防大队、派出所、市场监管所、城管中队、劳动监察中队等多部门联席会议,对相关工地的违规行为开展联合执法,实现施工监管、隐患处置、风险掌控的闭环管理。
“我们依托施工现场智能巡检系统和物联网联控实时监控,对工地施工安全、扬尘、噪音等指标远程管控。比如,一旦出现工程车辆冲洗不达标,系统将自动进行抓拍和录像,上报中心预警,指挥中心第一时间联系工地相关负责人到场处置,有效提高了现场处置效率。”史进说,“同时,我们对在联合执法过程中涉及的安全预警要求工地第一时间落实整改、问题隐患要求工地限时限期整改,系统将根据整改结果自动识别、实时调整评分项目估值。”
此外,疫情防控方面,平台还可以通过高清网络摄像机,应用视频AI技术同步抓实疫情防控工作和重点人员登记工作,实现人“码”合一,红码和黄码人员进入工地实现自动报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