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起,美丽杭州志愿服务队(下简称“服务队”)推出了“益讲杭城”队伍(下简称“益讲杭城”)。举起小旗子,穿上红马甲,每个双休日上午9点,志愿者们化身“导游”,准时从断桥出发,边走边讲与断桥相关的历史典故。
6年时间,小队从2人扩充到近200人,年龄层横跨70后到00后。上周日,本报记者就在现场看到了抖音网红旅游主播刘进进和他们现场“PK”。
白堤边的柳树一共多少棵?为什么一边高一边矮?
“老杭州”说杭州
外地导游都来找他PK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断桥残雪’的美景?我觉得这是独属于中国人留白的浪漫。”“其实历史上‘断桥残雪’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千多年前的断桥是台阶式,当雪融时分,桥顶上的雪先化掉,远远看过去就像桥断了一样……”
7月17日,本报记者在断桥边见证了这样一幕:抖音旅游主播刘进进和一位穿着红马甲、戴口罩的志愿者正在“PK”,比拼谁关于断桥的故事说得更多。这位志愿者叫蒋红权,杭州人,今年54岁,1990年历史专业毕业后从事导游工作,2010年成为国家高级导游员,目前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客座教授。
2010年,蒋红权偶然成为志愿者,随后加入“益讲杭城”,逐步成为队伍里讲解西湖的主力军。从断桥到保俶塔,蒋红权驾轻就熟,将30分钟的带队讲解安排得“干货满满”。
“和导游工作不同,志愿讲解员接触游客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只能挑重点讲解,遇到个别游客提问再解答。”考虑到游客在断桥停留时间不会太长,志愿者在讲解的时候会精准控制时间,既能把要点都讲到,又不会耽误时间,可谓技巧高超。在7月17日的讲解中,蒋红权只用15分钟就讲完了断桥:原来断桥始建于南北朝,名称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张枯的诗“断桥荒鲜涩,空院落花深”;断桥原本形状,据说古代是座拱形独孔环洞阶梯桥,清代桥身被毁,1921年修复。也就是说,今年修复后的断桥恰逢一百岁……
多年义讲过程中,蒋红权遇到过外地讲解员专程来听讲的,甚至像进进一样的本地导游找他“PK”的。比如,有导游故意问他,白堤边的柳树一共多少棵?为什么一边高一边矮?
这个问题并不能难倒蒋红权,“从1994年起,白堤上的柳树一直是146棵。近一公里长的白堤大约每隔10米种一棵柳树,一路种下来,就是这个数字。”“10米也是有讲究的。柳树需要生长空间,离得太近,怕影响彼此生长,而且也会挡住西湖;从人的视觉上来说,10米的距离,一眼望过去也蛮舒服,不会压抑。”至于两边柳树为何一高一低,“是因为白堤附近的柳树换过两次,不同树龄的树大小不同。不过目前白堤边柳树一边高一边矮,据景区工作人员说法,也只是个巧合。”
记者查了资料,蒋红权的说法和2013年岳庙管理处发布的消息契合。白堤换树的时间分别是2005年和2006年。
作为一名志愿者,蒋红权坚守“三不原则”:无出处的话不讲;别人说的故事不反驳;对杭州形象不利的话不说。“有些导游找我PK时,讲的梗挺有趣,稍作延伸就是个段子。但我是个志愿者,还是要把好志愿讲解和带团导游的基本区别。”
有意思的是,在蒋红权与各路导游互相切磋时,时常有游客过来听讲,听完找蒋红权“求带团”的。 “志愿者和导游都来说断桥,游客听完找我,说明是对志愿者的认可。我们也欢迎更多人来断桥边亲自听听看,给我们建议。”
从70后到00后
这支队伍越来越牛
在“益讲杭城”队伍中,像蒋红权这样的专业导游不多,大部分志愿者来自于其他行业。目前登记在册的100余人中,有教师、设计师、律师、大学生……年龄段从70后覆盖至00后,有些还自考了导游证。
家住丁桥的志愿者查爱华,平时从事行政工作,2005年自考了导游证。2020年3月,查爱华加入“益讲杭城”。“一开始我很紧张,都不敢面朝游客讲,还在手里打小抄。”随着讲解次数越来越多,查爱华面对的游客问题也多起来:御碑亭上的题字是何时写的?苏小小墓上的亭子叫什么?……
面对游客的好奇心,查爱华坚持多看、多听、多学。利用休息时间,查爱华看完了《中国通史》100集、《浙江导游词》《西湖文化读本》等资料。原来,“断桥残雪”御碑上的题诗是康熙在1699年巡杭州时所书;苏小小墓上的亭子叫“慕才亭”,是后人为来吊唁苏小小的人遮蔽风雨所建……
最近,查爱华和小伙伴们还在编写一套全新讲解词。他们想以断桥为主线,将白堤至孤山周边的景点串联起来。下半年,志愿者们还计划推出一条湖滨游线:从一公园到六公园,将湖滨周边的红色景点、名人故居、历史故事等串联起来,带大家感受“老”与“新”交织的杭州城市文化。(部分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