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千年花瓶这么讲究 45件杭州出土文物完成修复正式亮相
2021年08月04日 09:00:16 来源: 钱江晚报

  德寿宫遗址出土的瓷器残片,如何经过一道道修复程序,恢复它原本的面貌?

  8月2日,长三角区域高校修复培训成果展在杭州正式召开。结合德寿宫遗址公园暨南宋博物馆(筹)建设、展陈工作需要,历时一个月的长三角区域部分高校修复培训工作接近尾声,45件修复的出土文物标本正式亮相展出,未来这些展品中的大部分,将会在德寿宫遗址公园上建起的南宋博物馆(筹)和大众见面。本报记者赶紧提前去和这些文物见了一面,把一些有趣的瓷器和它们的修复故事分享给大家。

  据了解,此次亮相的45件修复完整的文物标本,大多出自宋代,主要以德寿宫遗址、密渡桥工地出土为主,其中德寿宫遗址占了30件。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修复后 (修复者:黄粒粒)

  古代的花瓶,原来长这个样子

  这些修复的瓷器一件件摆在桌面上,有不少的器物形状都很特别。

  一款六边形的器皿,如果不说,很难有人猜到,这原来是一个花瓶。

  花瓶的专业名称叫: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六方七管占景盆。

  一听说是花瓶,钱报记者就纳闷了:

  花儿难道就插在这些又短又细的小管子里,那水岂不是一下子就干了?

  “不会,你看这些筒管下面都有个切口,水灌满整个盆子后,底部的水其实是通的。”

  负责修复这款景盆的黄粒粒,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研二的学生。她说,拿到这件器物时,上面的七根筒管已全部缺失,这也意味着修复者失去了可供翻模的原件。后来,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了典籍中的记载,找到了同类型器物的文献和图片资料,才有了修复依据。

  “这种器型原创于五代至北宋时期,在《清异录》中就有相关的记载。”黄粒粒介绍说,结合器物本身内部缺失痕迹的大小以及史料记载,最终确定了筒管的高度应低于口沿3毫米,误差1毫米,而且中心筒管应略粗于周围六根筒管,“前前后后研究和修复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接下来还需要再进一步打磨。”

  古人也用“名片盒”吗

  还有三款询问度比较高的,是一个“名片盒”、一只“小南瓜”、一只迷你贯耳瓶。

  喏,就这么个扁扁的长方形小盒子,两个凹槽,外围上下两层淡淡的水波纹路,以现代的眼光看,放名片挺合适的。

  听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徐天赐介绍,它确实是宋代的一种文具,具体放什么倒也没有固定说法,反正是怎么合适怎么来,一物多用。

  “小南瓜”居然不是一个茶壶

  “小南瓜”的造型超可爱的,壶嘴和握柄都是修复过的,有人一开始以为是茶壶,后来发现没盖子,仔细看标签才知道,原来是古人磨墨时滴水用的水注,真是有趣又雅致。

  迷你贯耳瓶,竟然是装鸟食的

  还有一只迷你贯耳瓶,汽车钥匙大小,瓶身上雕有牡丹花。虽然迷你,但做工细致。如果说是用来插花,未免也太过迷你,最后谜底揭晓——原来是用来放鸟食的。古人真是太讲究了,着实被“凡尔赛”了一把。

  是不是很好奇,这些精美的瓷器,都是谁在使用?“使用者一般是南宋到元代时期的贵胄绅士。”徐天赐介绍。

标签: 修复;花瓶;瓷器;器物 责任编辑: 陈雷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千年花瓶这么讲究 45件杭州出土文物完成修复正式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