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花在创作中
烽火岁月
红军会师
四渡赤水
浙江在线10月24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杨晨 通讯员 许乾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书画之乡浦江,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妻,合力创作了15件“长征”主题系列剪纸作品,花了整整一年时间。
年过七旬的夫妻俩
剪纸在浦江是出了名的
这对老夫妻是76岁的徐天成和71岁的杨新花,家住浦江县浦阳街道,剪纸已经二三十年了。
徐天成说,喜欢剪纸,是受浦江剪纸创作氛围以及母亲的影响。浦江剪纸历史源远流长,唐代诗人杜甫笔下“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是他小时候就会背的一句诗。
在徐天成看来,剪纸是一门很有文化底蕴的艺术,以前当地很多妇女均以会剪纸为荣,并将作品作为嫁妆带入夫家,以体现新娘的心灵手巧,他的母亲便是个中巧手。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以前母亲带我去看过的一幅作品,应该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名叫‘孙悟空借扇’,不仅刻划了孙悟空机智勇敢的神态,就连旁边拿扇的铁扇公主形象也很优美。两人之间的斗智斗勇跃然纸上,加上四周彩云围绕,更是锦上添花,我可能就是从那时起被吸引的吧。”
而妻子杨新花是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非物质文化(剪纸艺术)遗产传承人。
这些年,夫妻俩每天忙于创作,完成了许多幅高质量的剪纸作品,省级以上的优秀作品共有20多件。最近一次获奖是在2013年12月,作品《兰溪诸葛八卦村》在“古村遗韵”——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风情剪纸艺术展中获二等奖,夫妻俩在当地都颇有名气。
一个设计一个剪刻
最多一幅长征剪纸修改了八次
《红军长征》是一个系列,计划一共有20幅作品。从去年十月开始创作,除了炎热的夏天,平均每半个月完成一幅,目前已完成15幅,主要是为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已完成的作品中,徐天成既融入了遵义会议、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经典的长征题材元素,也补充了井冈山会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几块长征前的内容。剩下的5幅,他准备加入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画面,从而让整套作品变得更加完整。
“我们这一代人受革命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没有先烈的付出,就没有现在的幸福。我也曾在革命老区工作多年,深感当年长征的不易。用剪纸来表达对长征精神的敬佩,也得到了老伴的支持。”徐天成说。
一张折凳,一把剪子,是徐天成夫妻俩每天使用最多的工具。徐天成负责构图设计,杨新花进行剪与刻。“唰唰”几剪子下去,家中立刻纸屑纷飞,看似小小的一张剪纸,但背后却饱含着夫妻俩的心血。
“因为是纪念作品,所以创作最大的困难也就是如何精准地把长征精神在纸上进行呈现。”为了更好地构思和设计这套剪纸作品,徐天成说,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补课,查阅了许多相关书籍。每当有《长征》、《海棠依旧》等红色主题影视剧播出时,他都会一集不落准时在家收看。
每完成一件设计作品,徐天成就会把定稿交给杨新花,待其完成后,夫妻俩再决定要不要修改。修改最多的一幅作品,前后总共用时一个多月,重新设计、剪了8次。
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通过两人的巧手,跃然纸上。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