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日报8月6日讯(记者 陈丽媛 文/摄)婺州窑天官赐福堆塑像因为被鉴定为“兵马俑”而逃离博物馆,带着公元5000年的小主角穿越到它诞生、发展的各个时期,展开冒险故事,破解婺州窑的前世故事。
一枚东阳龙龙蛋碰上了人类小孩潇潇,为了拯救龙族,他们穿越到宋朝,学习了瓷器知识。这次他们又在新书《潇潇析析冒险记》里回到金华山,和黄大仙、九天玄女一起为守护文明能量与邪恶蛟龙斗智斗勇。
这是浙师大硕士毕业生李作媛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系列普及读物。5年时间里,她从婺州窑写到东阳龙,最近又出版了一本关于金华山文化的新作《潇潇析析冒险记》。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央视近期的爆款文物纪录片,刚刚播完第二季。一件件国宝在片中为自己“代言”,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成了新时代的“网红”。
李作媛让非遗宝贝“活”起来的创意比央视这部纪录片早了5年。“我是第一个,可能也是目前唯一一个面向青少年写非遗知识科普小说的人。”5年前写《寻梦婺州窑》的时候,李作媛说,路总是靠人走出来的,现在她说感觉越走越顺了。
用科普小说普及非遗知识
李作媛用科普小说向青少年推广非遗知识这个想法,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的一声叹息。
2012年,李作媛还是浙师大儿童文学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机缘巧合之下,她和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华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陈三富、在金从事教育文化行业的顾方和,以及陈新华聊起金华非遗文化传承的话题。
“婺州窑虽然已经是国家级非遗了,我作为代表性传承人走出去,却常常需要把它详细介绍一遍。每当有人问我,婺州窑和龙泉窑有什么区别,我就有点心酸。要知道,龙泉窑的许多技艺脱胎于婺州窑,由于我们一度缺乏传承,我们还得回过头到龙泉窑里拾取遗失的婺州窑基因。”陈新华的一席话刺痛了大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代表着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精髓,珍贵性不言而喻。一直以来,如何将非遗发扬光大是个难点、痛点。由于形式落后不适应现代生活,或难与市场充分衔接,一些非遗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知者甚少;个别非遗项目甚至面临着无人问津、后继无人的尴尬。
片刻的沉默后,一群人中年龄最小的李作媛轻轻地提问:“我有儿童文学创作的技能,陈老师熟悉婺州窑的前世今生,我们创作一本科普小说怎么样?”
的确,非遗传承虽然已经有了进校园活动,还是缺乏年轻化的传播方式和载体。李作媛的提议让在场的几人都非常期待:孩子是文化最好的传播使者,他们愿意亲近非遗、了解非遗,他们的家庭便与非遗文化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得到鼓励后,李作媛决定就从婺州窑开始,写向青少年推广非遗知识的科普小说。
既要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口味、思维方式,又要确保知识点的准确性,是创作中最大的难点。李作媛为此“啃”完了六本大部头的婺州窑资料书,边看边做笔记。她还经常跑到陈新华的工作室请教,边问边观察。“实在搞不懂的时候,就请他现场做一件作品。”
这一年年底,《梦回婺州窑》出版了。它以婺州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婺州窑产区内的历史文化事件为背景,让婺州窑塑像“开口”,让历史文化名人“客串”,将婺州窑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故事的主角则是一个想帮爸爸妈妈解决难题,好让他们回家陪自己吃饭的小学生。他的形象贴近青少年读者,时不时就蹦出几句校园打油诗和网络流行语。这本书很快就来到了金华许多小学生的书桌上,并受到大家的喜爱。
李作媛的“师爷爷”、著名儿童文学专家蒋风先生认为该书“坚守儿童文学价值理念,为孩子们创造了一方阅读乐趣”。浙江省文化厅也肯定了非遗科普小说这种非遗传承方式的有益探索,并建议在小说基础上开发校本教材。
从此,李作媛便和非遗结下了缘分,她随后又以东阳龙和金华山为主题,创作了两本非遗科普小说。
东阳龙卖萌黄大仙怼人
轻灵但不浅薄
《潇潇析析冒险记》是李作媛的新作,讲的是小男孩潇潇和东阳龙蛋析析一起,为了守护金华山,在黄大仙和九天玄女的帮助下,与吞噬文明的蛟龙斗争的故事。他们斗争的能量来源就是获取关于金华山的文化知识。
“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所以传统手艺需要人继承,传统文化需要人记住……如果金华山的神话、传说、童话、诗歌,以及古老的技艺都被遗忘了,那么他和这个世界上的其他山又有什么区别呢?”佛教、道教、儒学文化丰富的金华山获得了黄大仙和九天玄女的出手相助,他们从互怼到联手,随着潇潇和析析学习了黄帝在金华山铸鼎的传说、鹿田书院供奉着金华“七贤”、三洞一观是金华山洞天福地内涵所在等知识后,金华山恢复了生机并有了龙的传人。
与《梦回婺州窑》相比,《潇潇析析冒险记》的故事更具完整性,非遗知识点与故事的结合更不露痕迹。它的创作过程也更困难一些。婺州窑有传承人当顾问,有问必答。金华山的文化范畴更大,李作媛需要做大量的研读、采风和思考。
“金华山是个有故事的地方,黄大仙的传说有虚有实,但其与当今主流价值观有一致的地方:奉献精神。黄大仙不仅是用来求签的,金华不只有火腿,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以后就可以带着金华的文化外出求学、创业了。”
李作媛一直为《梦回婺州窑》略显生硬而遗憾。当年的硕士生如今已经是一个3岁孩子的妈妈了,她从和孩子的相处中,收获了对孩童语系的深入了解,在新作中努力弥补着这一遗憾。同时,她还把母亲角色中的体验写进了小说。《潇潇析析冒险记》里傲娇、固执却为了孩子作出改变的九天玄女身上,就有她自己的影子。
李作媛喜欢为小读者而改变。她会把作品初稿的片段请他们先睹为快,观察孩子看书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然后记下来进行研究。“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我觉得好笑的地方他们不笑?”搞不懂的时候,她还“不耻下问”。“孩子们首先得愿意看,这本书才能完成普及非遗知识的使命,所以我有责任去了解他们的阅读喜好。”
在这个过程中,李作媛注意到很多孩子喜欢看流水线作业的网络文学,阅读层次过浅,缺乏经典涉猎。“在这方面我不想迎合,我要让自己的作品厚重一点、扎实一点,最好能对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起到一点引导作用。”
非遗小说热背后的金华文化自信
李作媛1987年出生,浙江湖州人。在浙师大求学7年,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围绕着金华的非遗文化做文章,她自称是半个金华人。
在创作过程中,她对金华文化有两点感触挺深。
一是金华的文化底蕴。近10多年来,金华的非遗之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已有32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省级非遗项目更是数以百计。“有这么多匠人和匠心,还怕没有好故事?”
二是金华的文化自信。在创作的过程中,李作媛接触了许多传承人、地方志、历史文化典籍,她认为与一些地市相比,金华文化基本上做到了有据可考、扎实厚重,这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目前,还有两个金华非遗项目在酝酿出小说的计划。“相关传承人、负责人对年轻化传播的重视,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自信,以及推广它们的使命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