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夜晚微风拂面,正是市民聚在一起锻炼身体、观看表演的好时候。前不久,武义县桐琴镇马岭村的村民们观看了一场“扫黑除恶”专题晚会,小品、脱口秀、独唱等节目精彩纷呈。据悉,这场晚会由武义大地飞歌文化志愿者团队编排表演,近年来该团队结合“新村融合”“三城同创”“扫黑除恶”等社会热点创作节目,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在武义,像这样的文化志愿者团队有300多支,登记在册的文化志愿者多达2000余名,每年自发组织开展演出活动500余场,在繁荣群文活动、推动文化传承和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搭台表演壮大队伍
家住武义县熟溪桥附近的徐大爷是武义南丰民乐队的忠实“粉丝”,每月3日,南丰民乐队都会在熟溪桥畔的仿古戏台进行专场表演,人气很旺。徐大爷和一帮票友几乎每场必到,而且还得早早来现场,否则就只有“站票”了。南丰民乐队已成立13周年,擅长乐器演奏和戏曲表演,是乡村“文艺百花会”的常客,也经常受邀参演周边县市区的“村晚”。
为了给文化志愿者队伍搭建展现交流平台,2013年武义县政府投资兴建了熟溪桥畔、壶山公园两个仿古戏台。连续6年来,除了极端恶劣天气,每天都有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在熟溪湖畔戏台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武义县致力于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创新打造公益文化品牌。武义县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团队自愿报名的原则,每年年初该局都会制定一份“湖畔戏台演出表”,入选的30支文化志愿者团队每月都有固定的登台亮相日,该做法在全省属创新之举。2015年起,由武义县文广旅体局主办的“壶山之夏纳凉文化节”每年夏天都会如期在壶山公园戏台上演。在这场每年都持续20多个夜晚的盛会中,全县的文化志愿者团队同台竞技,这是他们的年度汇报演出,更是武义老百姓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借力传承抢救非遗
金华昆曲在武义,武义昆曲在陶村。记者近日在陶村的文化礼堂里看到,武义昆曲传承人、陶村昆剧团团长何育美正在帮年轻演员排练昆曲折子戏《折桂记》。
武义昆曲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仅存的一个支脉,于2007年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间的流逝,武义昆曲因后继乏人而濒临消亡,是一项亟待拯救的非遗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当地文化志愿者纷纷行动起来,何育美就是其中一员。据悉,何育美每个星期都要带领陶村昆剧团的35名演员登台演出一次。“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年轻演员在频繁的登台演出中传承昆曲技艺。”何育美说,她要跟时间赛跑,抢救技艺、培育新人。
推进武义昆曲进校园,是近年来武义县抢救和保护武义昆曲的举措之一,何育美已经连续五年每周二和周四给桃溪小学和桃溪中学的学生教授唱念做打。
目前,武义越来越多文化志愿者团队开始对武义昆曲、婺剧、木偶戏、道情、花灯花轿等传统戏曲、优秀民间舞蹈等非遗类节目进行挖掘整理,通过“旧剧新编”等方式让传统艺术传承发展。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