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永康端头村:人均日产垃圾38克
垃圾最后被分成15种,做得更极致所以“后来居上”
2019年08月01日 10:14:07 来源: 金华晚报 记者 杨林聪

  昨天,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又“红”了一把:新华社浙江分社走进该村,对村民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一场融媒体直播。

  我市的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涌现出了不少好经验、好典型,端头村就是其中之一。今年1月,省长袁家军曾在该村村干部的信中批示“永康市舟山镇端头村垃圾分类的做法好”;今年2月,央视《新闻调查》也深度报道了端头村的垃圾分类做法。

  端头村引发外界关注的,其中有一组数据:该村人均日产垃圾仅38克。

  村民日产垃圾 人均只有38克

  人均38克,这是什么概念?换算成平日里大家的习惯说法,等于是0.76两,也就是不到1两,一个月下来,只有1.5公斤左右的垃圾。

  昨天,记者向端头村党支部书记俞海求证这组数据,他自信地说,这几年下来,实际的数字应该还要更低一点。

  端头村地处永康市舟山镇,村口的舟山溪一直流到永康城区饮用水源杨溪水库。作为水源地,舟山是永康唯一一个不准发展工业的乡镇。

  端头全村有农户135户,总人数398人。经过垃圾分类分拣后,端头村平均每天外运的垃圾只有15公斤,这样折算下来,人均日常垃圾也就是38克左右。

  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也有“大数据”支撑,根据统计本上的数字分析,端头如今月均回收旧电池48节、灯泡25个,分拣金属15公斤、纸类25公斤、塑料18公斤、布料10公斤、玻璃50公斤、建筑垃圾等115公斤,回收旧衣物20公斤、酒瓶50公斤;还有300多公斤厨余垃圾,送到镇上的处理中心制肥。这些垃圾都有去处之后,最后,每天需外运焚烧或填埋处理的垃圾只有15公斤,现在平均24天外运一次。

  三色垃圾袋 袋袋有编号

  为什么端头村的垃圾分类能做得这么好?记者发现,其实,端头村的垃圾分类模式,也是到金东、浦江等地学的,在“两次四分法”的基础上,端头村结合本村实际,做得更细。

  事实上,端头村开始做垃圾分类的时候,农村垃圾分类的“金华经验”已开始走向浙江和全国,但俞海细细思量,端头村要做,就要做得更极致。

  在金华广大农村,门口一般都有两只垃圾桶,一只扔“会烂”垃圾,一只扔“不会烂”垃圾。不过,在端头村,村民家门口却看不见一只垃圾桶,村里只有5个用于垃圾投放的“小木屋”。

  小木屋是村干部找厂家专门设计生产的,既和美丽乡村风格相近,又方便村民使用。

  每个小木屋,分3个投放口,黑色(其它垃圾)、绿色(厨余垃圾)和蓝色(可回收),秘诀就在这三种颜色上:村里平时给村民发放的垃圾袋,也分这三种颜色,垃圾袋上有编号,家里的垃圾就按颜色扔进投放口。

  在村民俞爱飞家,客厅里的垃圾桶放蓝色垃圾袋,平时产生的塑料等都扔进这里;厨房垃圾桶里装绿色垃圾袋,会烂的瓜皮果壳扔进这里;卫生间里,垃圾桶里装黑色垃圾桶,用过的纸张等,扔进这里——这样做,等于村民在家里就把垃圾分好类,然后垃圾袋按颜色扔进小木屋投放口即可。

  小木屋里的垃圾,最后会被运到村里的资源回收点,这里有两名分拣员,负责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纸盒,收入高价值纸类的回收桶;塑料杯,放进低价值塑料的桶内;卫生纸,装入可焚烧垃圾桶……

  记者注意到,一个香烟盒,在这里会被俞爱飞分成三种资源:最外层,低价值塑料;香烟壳,低价值纸类;最里层的锡箔纸单独存放。

  垃圾分类要专业

  专业化才能走得远

  俞海说,结合端头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他们的经验和思考是:第一,垃圾分类要先建好基础设施,比如村里就不断完善了收集设置、外运体系等等,让村民的垃圾有地方去;第二,垃圾分类要专业化,像垃圾分拣员,要成为一种职业,制定相关标准。

  在端头村,到了最后的垃圾分拣员环节,垃圾被他们分成了15种,然后一一被运走处理。这就要求分拣员做到专职、专业。

  最近一段时间,俞海就在关注垃圾分拣员的职业问题,就像今天大家生活中离不开的保安员一样,需要建立培训机制、职业标准等等,让它成为一种正式职业,这样才能让垃圾分类长久地做下去。


标签: 垃圾分类;垃圾袋;舟山镇 责任编辑: 冯一伦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永康端头村:人均日产垃圾3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