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嘉兴 正文
94岁老战士 笔和相机记录光辉岁月
2021年06月01日 08:40:45 来源: 绍兴网—绍兴日报

杨伯成拍摄的照片《有了志愿军什么也不怕》。

  连续几周,杨威林沉下心,在家翻拍父亲六七十年前写的战地日记。日记已泛黄褪色,他小心翼翼地翻开一页,调整光线,拿起单反相机细心拍摄。“光是翻拍眼前这两本日记,就用了1个月左右。”杨威林松了松手臂说:“解放战争时,在山东定陶写的日记有91000余字;抗美援朝期间,在王幕里写的日记有46550字。”

  杨威林的父亲杨伯成今年已94岁高龄,如果不是1个月前的那次搬家,他记录战争岁月的13本日记和300多张战地照片,还会继续被锁在老屋的抽屉里。“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抗美援朝,如此完整的日记全国鲜见。”专程赶来了解情况的浙江大学3位教授,看到这些珍贵史料后感佩不已。

  不平凡的一生

  从90岁那年起,杨伯成的意识就渐渐模糊了,虽然如今身体还算硬朗,但几乎无法与人沟通。老人家个子瘦小,始终把儿子买的一顶“红军帽”板正地戴在头上。

  “父亲很少说起部队里的事。”杨威林说,他1965年出生在部队,跟随父亲在原黑龙江建设兵团度过童年,但他从不知道,父亲在1945年到1979年间,写了近百万字从军日记。

  杨伯成老家在诸暨市草塔镇(现属大唐街道)岭上畈村,其母亲是草塔都府门里有见识的闺秀,很重视子女的学习。17岁时,杨伯成参加新四军浙东纵队金萧支队。抗战胜利后,随军北撤,因为有一定文化,杨伯成成为山东一纵政治部秘书科的一名缮写员。1946年至1949年,又进入解放军20军政治部前锋报社,先后担任校对、资料员、战地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杨伯成写的日记。

  杨伯成跑前线、访战士,采写的不少报道在当时的军事报刊上发表。这在日记里都有记录。

  抗美援朝期间,杨伯成随志愿军20军60师三赴朝鲜战场。1957年后,杨伯成在23军67师201团任职,直到1979年才转业回到故乡。转业后,上级没有根据他的职级安排相应的职务,而是让他去绍兴市第七中学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

  2010年,曾任23军军长的冉明学特意来诸暨看望杨伯成,对杨伯成十分敬重。这时杨家人才知道,家里这位不爱说光辉岁月的老人有着别样青春。

  13本战地日记

  在杨伯成家里,曾有一个厚重的公文包,那是用整张牛皮缝制而成的,重约2.5公斤。“行军时他的日记本和照相机大概是塞在这个包里的。”杨威林猜测。

  记者在杨家书房看到了13本珍贵的战地日记,有大有小,最小的才手掌大小。翻开尺寸最小的定陶日记,字迹规整、秀气,每页齐齐整整地写了约350字。除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战斗经历,杨伯成还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也记录下来,大到对国际形势的宏观思考,小到对新来小战友的印象。

  在1951年写于朝鲜伊川的一篇日记里,杨伯成记录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晚上。当时,连队正在坑道里放映在国内休整期间没来得及看的苏联电影《攻克柏林》,而美国人的轰炸机此刻正在上空轰炸,两种声音轰鸣间形成了“同期声”。

  在另一篇日记里,杨伯成记录了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这一段时间,虽是(朝鲜的)8月,半夜里常常被冻醒,哈出来的气在被子上面结了一层霜……”杨威林就此联想到,父亲被母亲呵责了一辈子的“坏习惯”:“父亲睡觉时从不脱袜子,还要把棉衣盖在上半身,棉裤盖在下半身。看了日记,我好像有些理解他了。行军时棉被小,只得靠棉衣棉裤取暖,这大概是经常紧急集合留下的习惯。”

  杨威林儿时记忆中,父亲手边有三四部不同类型的相机,“那几部都是在朝鲜战场上从美国战俘那里缴获的,可能是当时最先进的照相设备。现在想来,老爸物尽其用,才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战地照片。”

  我们翻开一个文件夹,里面有几包黑白照片。照片尺寸极小,最大几张比现在的2寸证件照还小些,有的是战友照片,更多的是有价值的新闻图片。它们原被老人仔细地包裹在由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标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8个字的旧丝巾里,大部分图像经过杨威林修复处理后显得完好而清晰。

  比如摄于1955年1月18日的一张图片,画面上,几十名解放军战士向一高地奔去,并把红旗插在最高点。照片的背面写着:“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一江山岛主峰203高地”。底下还有署名和时间说明,该张图由杨伯成摄于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胜利之际。

  “这张照片也特别有爱,两个朝鲜小学生对着志愿军敬礼。照片翻拍放大以后,我看清锦旗上面的几个字是‘有了志愿军什么也不怕’。”杨威林从众多照片中挑出了一张,当宝贝般地拿着:“这些照片虽小,但信息量可不小。”

  舍小我顾大家

  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33岁才成家的人很少,杨伯成就是其中一个。在上朝鲜战场前的休整时光里,杨伯成心里有着打算:“上了战场就要抛开生死,宁可不结婚,也不能害了人家!”抗美援朝平安归来后,他才安心娶了爱人,生下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从军半生,“身经百战”在杨伯成身上不是吹嘘,他曾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江山岛战役、珍宝岛战役等中国革命史上多个时期的重要战役。


年轻时的杨伯成。


  “老爸对国家、民族、他人看得很重,超越个人,不给组织添麻烦,不给他人添麻烦,这是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共性。”说着,杨威林与记者分享了一桩往事:“其实父亲有14本日记。”一次行军途中,杨伯成不慎丢失了钱包和一本日记本,寻找未果,主动向组织承认错误接受处罚。他并不在乎钱包里的钱,他担心的是日记里的内容会否给部队泄密。

  还有一篇有趣的日记反映了杨伯成有血有肉的内心世界。“今天由大李庄到此地路程约70里,足足跑了9个钟头……”他写道,因为个子小,自己总是把行李精简再精简,可还有13斤重,行军的前50里路尚能承受,后头的路自己掉了3次队,他边走边想“借口”,“想打报告给丁柯同志,要求由公家分摊5斤”。后来咬牙坚持到了驻地,听到别的同志都没诉苦,杨伯成红了脸:“我怎能有这样自私的想法!” 

  “几年前,父亲给我一个地址,让我带他去见一位叫肖冰的老人。”原来,王平夷和肖冰夫妇是杨伯成在前锋报社期间生死相依的好友。解放后,王平夷与他的儿子都曾担任浙江省委领导。“为什么直到他们母子都退休后,我父亲才去探望战友?他告诉我,不搞特殊化,不给战友添任何麻烦。”

  离休后,杨伯成没有闲着,在绍兴新四军研究会做扶贫工作,帮助贫困山区群众,帮助困难的退伍老兵;2000年回到诸暨后,默默参与了《诸暨抗日战争史》的编纂,为《东南烽火》《大江南北》等期刊撰稿;练习书法,锻炼身体,85岁时还坚持在浦阳江里冬泳……


标签: 老党员 责任编辑: 郭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jxnews/202106/W020210601312430425926.jpg

94岁老战士 笔和相机记录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