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开关,加减号就是调整火力大小,简单方便,比烧柴干净卫生,也不再烟熏火燎!”昨天中午,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村民徐五囡熟练地操作着新装的电灶,说话间一盘香喷喷的糖醋藕片已经炒好。徐五囡用的灶头就是海盐创新研发的家用凹面式电磁灶,其外观跟土灶一样,但锅底加装了电热体,配上控制系统和电路,受热均匀、加热更快,省时又省力。
这样的“柴改电”设备在雪水港村早已实现全村覆盖,而这一敢为人先的探索实践也为其构筑“零碳村落”打下坚实基础。今年初以来,海盐县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雪水港“零碳村落”建设为样板推动农村能源消费革命,充分发挥光伏、核能零碳优势打造“零碳未来城”,建立零碳综合能源供应体系,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助力嘉兴市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城市金名片。
“柴改电”勾勒零碳画像
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45%的农村家庭仍处于使用柴禾、秸秆、煤炭等传统高排放燃料的阶段。
雪水港村曾经也面临这一窘境,房前屋后灶台边都堆满柴禾,烟囱里止不住地冒黑烟,既污染环境,还藏有火灾隐患。
改变,源于一个美丽的梦想。
2016年雪水港村启动美丽村落创建,2019年启动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一轮又一轮的农村环境整治战让柴垛无处藏身,也让土灶的去留陷入争议。怎么办?“土灶承载着乡愁,清除土灶并非万全之策。”雪水港村党总支书记陈余良说。
就在雪水港村苦寻解决良策的同时,国网海盐县供电公司红船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陆升华正在秦山街道文溪坞挨家挨户推广新研发的“农家土灶柴改电”设备。“土灶做饭,归根结底是用能问题。”陆升华说,“我们在不改变土灶原貌的基础上,灶底安装电磁灶,将传统的柴禾加热改为电磁加热,环保安全,还保护了灶头画。为防止故障停电,我们还研发了便捷式储能发电机‘共享储电宝’,作为厨房后备电源。”
沿着“美好记忆·丰山溢水”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彩虹跑道,一颗农村能源消费变革的火种从文溪坞的灶膛里飞出,开启了雪水港村的零碳之路。周六宝是雪水港村首个接受“柴改电”的农户,当初最吸引她的是一笔“经济账”:以前烧一顿饭需要3公斤柴,改造后约用0.4元电费。3公斤柴卖给生物质厂家能赚1.2元,不仅补贴了电费花销,还净赚0.8元。
这笔“经济账”的背后是海盐创新建立的“政府—企业—群众”多方合作推广机制,由政府部门出资补贴购买“电灶”,供电部门指导改造安装,老百姓直接使用,村委会统一处置秸秆柴禾,生物质厂家上门回收秸秆柴禾,从而让农民实现多重收益。在政策激励下,雪水港村累计推广“柴改电”537户,减少柴禾消耗约8.53吨,碳减排15.64吨,每年为村民增收13.89万元。
光伏发电点亮“零碳梦想”
在徐五囡家隔壁,屋顶上的一排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房子的主人是62岁的村民赵建云,以出租屋顶的方式参与开发光伏资源。谈及安装的原因,老人笑着说:“这种做法绿色环保。太阳能热水能用来洗澡,节约用电。多余电量还能入电网赚钱。现在村里到处安装了光伏电板,跟着潮流走肯定没错。”
记者在雪水港村看到,光伏路灯、光伏休闲栈道、光伏连廊等服务设施随处可见,在“红船·光明驿站”内还开辟了“零碳村落”推广专区。“建设‘零碳村落’,要加大清洁低碳能源供给,推进电能替代。”陈余良说。目前,雪水港村光伏装机容量突破16兆瓦,年发电量1728万千瓦时,年碳减排1.66万吨。未来两年,该村力争再布局光伏2.8兆瓦,最终实现“零碳增”。
雪水港村“阳光福利”的快速增长,见证了海盐光伏发电产业的崛起。近年来,海盐县高度重视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2020年全年发电量达2.5亿千瓦时。截至今年9月底,建成光伏装机容量330兆瓦,今年计划新增光伏装机30兆瓦。同时,海盐县以艾能聚、奥利弗等光伏制造企业为龙头,配套20余家光伏电站安装维护企业为集群,推进光伏发电在工商业、农业以及居民领域应用。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公布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名单的通知》,海盐县作为嘉兴市唯一区县,成功入选全国整县光伏开发试点名单。为推进该项工作,海盐已专门建立了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机制,并对全县范围内屋顶资源进行了全面排摸,科学合理制定目标任务,为海盐经济发展注入了绿色新动能。
全民共筑“零碳未来城”
在雪水港村村部门前,一排智慧路灯和V2G充电桩并肩站立,不时有村民开着电动汽车前来充电。路对面的“红船·光明驿站”能办理各类电力业务,还能歇歇脚。驿站内“碳画像三色图”综合分析雪水港村用户碳排放行为特性,分别用绿色、黄色和红色代表各主体的碳排放量状况。“我们通过碳画像可以精准挖掘潜在降碳用户,推广能效服务,帮助用户达到最佳用能状态。”驿站工作人员马海娟说。
“红船·光明驿站”每天给来往群众宣传“零碳”理念,与位于县城海滨公园内的“零碳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据了解,海盐县“零碳屋”建成于2015年,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其通过智能光线调节系统、高效保温系统、智能空调系统、可循环中水雨水系统、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智能建筑管理系统等六大绿色建筑系统向全社会传递低碳环保理念。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如今,以雪水港村村民为代表的海盐人早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融入骨血,在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着贡献。近年来,海盐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生态立县”不动摇,连续5年发布绿色发展报告。从2017年至2020年绿色发展指数(GDI)来看,海盐县绿色发展水平在不断提升,并呈现平稳增长的良好势头。
“零碳”理念犹如“蝴蝶”在雪水港畔轻轻扇动翅膀,便掀起一场思想“飓风”。今年,海盐以雪水港“零碳村落”建设为支点撬动一场能源供给侧结构性变革。面向“十四五”,海盐与秦山核电联手推动“零碳未来城”规模化发展,吸引绿色低碳先进制造业落户海盐,打造“零碳能源、绿色发展”的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今年7月,“零碳未来城”的先行示范项目——核能供暖节能工程一阶段开工。该项目利用秦山核电基地机组冬季剩余热功率,向海盐县居民及公建设施提供安全、零碳的集中供暖,破解供暖难题。连日来,该工程在5个区段加班加点同时推进,海盐力争到年底实现3个生活区和县老年公寓实现核能集中供暖,采暖面积约46万平方米。
“后续供暖范围将覆盖至海盐县主城区、秦山街道、澉浦镇等区域,总供暖面积将达到400余万平方米。”海盐县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利用核能的清洁、“零碳”优势进行集中供暖,年采暖供暖量70.4万GJ/a(吉焦/年),相对于燃煤火电机组减少燃用标煤2.46万吨,相应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817吨、氮氧化物908吨、二氧化碳5.9万吨,环境效益显著。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