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3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龚振岳)拿起手机,打开APP,点击呼救按钮,只需要三个步骤,距离最近、具有专业资质的志愿者就能看到你的位置、姓名和过往病史等信息,赶来向你提供帮助。
这是余姚市人民医院自主开发的“一键自救”APP能够实现的重要功能,同时,“一键自救”还会在按下呼救按钮的同时自动通知你的紧急联系人,并且把求助信息发送到120平台,通过这个APP,一旦使用者出现突发健康状况,就能很快得到救助。
昨天,“一键自救”的开发者、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子龙告诉记者,开发这个APP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填补在120救护车赶到现场之前的这段时间内,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目前,“一键自救”APP已经在安卓、苹果等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让公众急救人员
比救护车更早赶到
李子龙告诉记者,除了交通意外、突发事故等情况,警方、消防等部门会及时联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很多独自在家的人群突发身体疾病,往往因为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助而失去最宝贵的生存机会。
随着我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心脑血管病人日益增多,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一个突发心脏骤停的人而言,如果身边有人在10分钟之内给予及时救助,那么他的存活率可能达到50%,如果超过10分钟,脑细胞将出现不可逆的损害。
而在发生意外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拨打120求助,然后等待救治,但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在15分钟左右,这么一来,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这段时间,能够有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及时伸出援手,就显得很重要了。
“我们开发这款APP,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李子龙说。
“一键自救”
五方响应
在采访现场,记者下载了“一键自救”APP,通过简单的身份信息注册,就进入了软件使用页面。
软件可实现三项主要功能。
五方响应功能:呼救方通过“一键自救”平台系统发出求救讯息,然后系统根据呼救方的要求,同时或选择发送“求救讯息”至政府120急救平台、家庭医生、公众急救人员及其紧急联系人,直至响应,而医院终端也能获知求助者在何时何处发出求救,提前做好接诊准备;此外,政府急救平台响应后,调度人员在指派120出车的同时,根据呼救者需求提供在线实时救护指导。
定位导航功能:四方响应后,“一键自救”平台系统随即显示“车径导航”与“步行导航”路线,为四方提供适宜的路线选择方案,便于迅速赶至事件现场实施急救。
知识平台:“一键自救”平台系统装载有急救教学视频资料、急救指南与科普知识、医疗保健信息等内容,并定期进行更新,辅助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意识与能力,并在施救过程中为相关施救人员提供参考。
注册的公众急救人员
都具备专业资质
李子龙告诉记者,余姚市人民医院已经进行了7年的精英化急救人员培训,定期举办培训班,向全社会公开招募参与培训人员,由4名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小班化培训,每堂课3小时,使用两套设备,主要针对心肺复苏术进行培训,同时还要求参与培训的人员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技能。在通过严格的考核之后,医院会向合格的急救人员颁发急救技能合格证,这个合格证由卫生部门下属的急诊质量管理控制中心颁发。“同时,我们现在还在跟浙江省医师协会沟通,正在准备着手制定社会急救志愿者的培训流程和考核标准,到时候将能使拿到这本证的急救人员具备更加专业的急救知识和能力。”
以余姚为例,目前余姚市人民医院已经对273名社会志愿者完成了培训并颁发合格证,同时,也将调动全市26家医疗单位中的专业医护人员,形成3000人以上的注册志愿者团队,为使用者提供服务。
“整个余姚以每平方公里为单位划分网格,每个网格至少配备几位急救志愿者,山区和城区如何分配,这些都经过了我们的测算。”
另外,因为这款APP的用户将大部分定位于老年群体,针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并不普及的情况,李子龙表示,下一阶段,他们将研究如何把APP的功能转移到目前已经开始普及的老年人健康手环等随身智能设备上。
义务施救者
不会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李子龙告诉记者,其实现在红会和各类医疗机构都在培训社会医疗志愿者等群体,也有部分非专业从事医疗工作的社会人员掌握了一些急救知识,但是往往遇到突发情况不敢伸手施救,或者怕伸手,除了没有精英化培训和实际操作培训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责任的问题。
“一旦在救治过程中,被救治对象发生了意外,甚至死亡,那么施救者该怎么办?”李子龙说,针对这个普遍的担心,他们请了律师事务所发出免责声明,并且在APP内公示。“只要不是施救者故意导致的意外,一般情况下施救者都能免责。”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