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出发送餐。
核心提示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较于城市居民拥有稳定的养老金、相对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优越的医疗条件,农村群众缺乏系统的养老保障措施。
近年来,受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居住分散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正逐渐弱化,使得农村养老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农村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幸福养老在坎东
上周四下午三时多,刚走进慈溪市坎墩街道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一股香味就扑鼻而来。宽敞整洁的厨房里,厨师孙文潭正在忙碌,两口大锅里分别煮着白菜胡萝卜和红烧鲫鱼。虽然气温高,但孙文潭穿着厨师服,戴着厨师帽,一身行头“绝不马虎”,一副大酒店厨师的“派头”。“待会还要配菜,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所以做得比较早。”孙文潭告诉笔者。
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公示的菜谱。
从怀疑到支持 日间照料中心让邻村群众羡慕
坎东村位于慈溪坎墩街道的最东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户籍人口4782人。“我们村60周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22.8%,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201人,老龄化程度较高,养老日间照料需求非常大。”村党支部书记叶长裕说。
2014年,村里决定将原村办公楼改建成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在市里和街道的支持下,村里投入资金40多万元进行改造装修,其中市、街道各补助10万元。照料中心于当年10月投入使用。”叶长裕说。笔者转了一圈,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为AAA级,400多平方米的场地紧凑而合理,设有食堂、餐厅、文化活动室、康复室、健身室、娱乐室、休息室、洗衣室和法律咨询室等,功能非常齐全,目前有80多位老人在这里享受养老服务。根据人员类别不同,每位老人享受的福利也不一样。叶长裕说:“低保对象120元每月,重点优抚和低保边缘对象200元每月,重度残疾人和村退休老干部250元每月,其他对象300元每月。送餐费以户结算,每户每月30元。”
提供就餐送餐服务,是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最大的功能。“此外,中心还提供上门清洁卫生、清洗衣服鞋袜、翻晒被褥等服务,理发、修剪指甲等个人卫生料理服务,还有量血压、慢性病随访等医疗服务。”村妇女主任胡孟群说。
一开始,不少村民持怀疑的态度,很多人认为照料中心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跑冒滴漏”现象。“村民不相信村干部,村干部不信任管理人员。无规矩不成方圆,建立一套制度,约束每一个环节,同时做到全程透明化。”叶长裕说。照料中心刚运行时,40多位村民代表轮流陪着采购员去买菜,同时实行每天报账制度,派出专人每半个月去市场核对。村民张科学每天早上来照料中心验货和过磅,并对采购情况做记录,他说,“按照规定,采购时能开发票的必须开发票,猪肉在固定摊位购买。”而每周菜谱则由村里老干部监督组的6位老同志讨论决定,根据时令和老人需求,做到荤素搭配,每周更新一次并上墙公布。
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试运行三个月后,大家觉得村里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其他村庄的村民非常羡慕,要求当地村党组织考虑办起养老日间照料中心。
孙文潭正在介绍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厨房。
从用心到爱心 居家养老形成社会合力
厨房是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要地”,整洁、敞亮、有序,这是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厨房给笔者的第一感受。笔者发现,这里的炊具都按规定放置,肉类用红色的塑料筐,水产用蓝色的塑料筐,蔬菜用绿色的塑料筐,并有固定的安放位置。洗菜的水槽也是分门别类,三个水槽前面分别放着肉类、水产和蔬菜的标牌,用红色、蓝色和绿色标注。“食物交叉清洗容易滋生细菌,并且留下异味,在这里,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定。”孙文潭说。令笔者吃惊的是,处理肉类、水产和蔬菜的菜刀及砧板也是分开的,在刀柄上用红蓝绿三种颜色加以区分。“安全最重要,我们的服务对象是上了年岁的人,抵抗力相对弱一些,马虎不得。”孙文潭说。
孙文潭今年68岁,曾是一名厨师,6年前,村里办起日间照料中心,他凭借专长应聘成功。“节假日也不休息,为大家做事的同时,自己也有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非常充实。”他告诉笔者,“我也会老,大家需要互相扶持。现在我还做得动,要用心做好菜。”除此之外,食堂里还有两位负责人胡长君和沈建浓,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特别是胡长君,作为党员有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起早摸黑为老人服务。
厨房里的灶具和油烟机洁净如新,笔者用手指触摸厨具的不锈钢外壳,丝毫没有黏糊糊的感觉。“中心从运行开始,我们就探索规范性,对每个岗位、每个操作步骤都制定严格的制度。你看,这套设备已经用了6年,油烟机上看不到油垢,靠的就是每天认真清洗。”食堂负责人说。
爱心陪伴夕阳美!坎东村的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还凝聚了全体村民的爱心。在廊道的公示栏上,笔者看到了一份志愿者名单,胡孟群解释,做饭送餐不能停,但工作人员总有请假的时候,志愿者要随时“补缺”。而在中心入口的醒目位置,张贴着一张特殊的爱心榜,公布了为中心捐款的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名单。笔者看到,捐款数额从500元到10000元不等,去年中心共收到爱心款6.45万元。“有了这些爱心人士的支持,我们在定菜谱时底气更足了,老人改善伙食的空间更大了。”监督小组成员杨水表说。
坎东村的老人在中心就餐。
从吃饭到聚会 照料中心成了老人聊天好去处
孙文潭把做好的菜搬到配餐室,胡长君和沈建浓忙碌起来,他们负责为需要送餐的老人配餐。厨房和配餐室是玻璃房,里面的每一步操作,外面的人看得一清二楚。“照料中心准备了两套保温餐具,傍晚送餐的时候,把中午送的餐具拿回来,明天中午拿回今天傍晚送去的餐具,这样周而复始。”胡长君说。
过了20多分钟,胡长君和沈建浓把40多份外送的晚餐配好,装进三轮车里。“今天天气不错,送一次一个小时左右就差不多了。如果碰到雨天,为保证安全,车开得慢,需要一个半小时。”沈建浓说。
慈溪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送餐服务实现了智慧化管理,每送到一个地方,送餐员需要扫一下老人家里的二维码。“这是打卡报到,每天的点连起来,就是送餐的轨迹图,里面有地点和时间的详细记录。”慈溪市民政局的陈丽娜说。
傍晚五时多,在中心就餐的老人陆陆续续来到餐厅,照料中心渐渐热闹起来。老人拿了菜并不急于吃,而是找老朋友坐下,聊起天来。徐国民老人说,“这里的饭菜味道不错,而且不重样,方便又好吃。餐厅不但是吃饭的地方,还是我们聊天休闲的好地方。尤其是晚饭后,我们总要在这里待上一会,聊聊天再回家。”
坎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在配餐。
近年来,慈溪在抓好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设立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自2014年起,慈溪开启城乡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并连续三年列入慈溪市惠民实事工程,截至去年年底,建成养老日间照料中心95家,目前送餐覆盖率达84.5%,涵盖281个村(社区),预计到年底达到90%。本期,慈溪市民政局养老指导中心主任范如伦作为受邀嘉宾,讲述农村养老的“慈溪模式”。
记者:农村居民没有退休的概念,活到老,做到老,只要能动,仍会在田间地头劳作。所以,说起农村养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敬老院,对那些没有劳动能力或身体不好的老人由专人照顾。在慈溪,农村养老为何“放弃”敬老院模式,而采取日间照料中心的模式?
范如伦:和全大市一样,慈溪农村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呈快速增长态势。农村老人不愿意去机构养老,主要受几个因素的影响。首先,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村老年人认为在无儿无女或子女不孝的情况下才去养老机构,他们的养老意愿是不离家不离乡;其次,近年来农村老年人的收入虽然得到一定程度提高,但仍无法负担养老机构年均2万元左右的费用;再次,老年人有很深的乡土情结,喜欢在熟悉的地方,和熟悉的人待在一起。从现状看,慈溪养老机构床位平均入住率不足5成,闲置率较高。
养老模式的设计要精准化。通过深入调查,慈溪将分散在各乡镇的五保户集中在民政局直管的两家养老机构,有精神健康问题的集中在新浦镇福利中心,同时撤掉所有乡镇的敬老院,并投入6000万元进行改造提升,建成区域性的养老中心、老人公寓,满足有需求的老人;最后,重点在农村设立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满足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几年运作下来,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得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充分肯定。
记者:作为既让农村老人接受和喜欢,又能让农村家庭在经济上负担得起的养老新模式,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农村老人提供哪些服务,如何收费?
范如伦: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推广日间照料中心之前,慈溪发放调查表4.5万份,调查对象为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内容主要为老年人的收入状况、当前存在的养老困难、急需解决的问题等。通过汇总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农村养老的最大问题是吃饭,其次是生活照料。我们最终拟定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必须具有餐饮(送餐)、洗衣、理发、代购物品、医疗(日常配医)、脑中风后康复、文娱(学习)活动、精神慰藉、老年人维权等多项服务。关于收费,每人每月收费300元,除吃饭外,还可享受理发、洗衣、健康检查等服务。
记者:农村养老最大的问题是吃饭。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如何让老人吃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吃得方便?
范如伦:日间照料中心首先要解决好老人的吃饭问题,中心提供两种就餐方式供老人选择。一是老人自己来中心的餐厅就餐;二是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工作人员送餐上门。每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是独立法人养老实体,具备餐饮服务许可,通过消防和安全验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时,中心对食物的采购、清洗、制作加工、分餐、送餐等环节,都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并接受政府和群众的监督,实现全程阳光化、透明化。
记者: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合力。在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政府、社会和家庭各自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范如伦: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资金支持和日常监管等工作,目前慈溪市、镇两级财政每年对城乡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投入在3000万元左右。社会各界可以各种方式参与农村养老事业,成为提升农村养老水平的重要力量,慈溪每家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每年收到爱心人士或企业的捐款或实物捐赠,为改善老人生活质量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保障。慈溪市民政局与市慈善总会协商确定,凡企业定向捐赠给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资金,可列入年度慈善捐赠任务数,享受抵扣税等政策。如今,子女在城里工作、父母居住在农村的比例较高,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是基本的生活服务,希望子女多回家陪伴父母,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记者:慈溪对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主办方不搞一刀切,而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允许个人、企业、团体、镇村集体出资兴办,也允许参照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办民营模式,会不会造成服务质量的参差不齐?
范如伦: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需符合标准,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运作资金补助上也一视同仁。虽然投资主体不同,但每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工程建设前期工作都由市养老指导中心承担,根据《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规范》AAA标准确定,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不少于400平方米,在设计上必须具备“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五大功能,并落实厨房、餐厅、阅览室、文化室、娱乐室、休息室、活动室、康复室、理发室、洗衣室等10余个功能房间。同时,在运营中,也要遵守相应的规章制度,接受各界监督。同时,慈溪鼓励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有序竞争。老年人有权选择到哪家机构接受服务,促使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在竞争中积极提升服务品质。从实际情况看,服务质量相差不大。
记者:农村地域广大,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分散在各处,给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慈溪在这一方面有何探索?
范如伦: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涉及面非常广,只有通过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才能保证把好事办好。市场监管、建设、应急、卫健等部门经常会去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检查。同时,民政部门委托卫生院对老年人进行评估,经常进行突击检查。此外,我们创新管理手段,建立智慧养老平台,运用电子化手段加强监管。比如,农村养老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送餐时,每到一位老人家里,必须扫二维码打卡,管理部门可以掌握实时动态。
记者:在农村养老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营中,您认为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慈溪市又是如何解决的?
范如伦:风险,最大难点是无处不在的风险。老人行动不便,在吃饭途中出意外怎么办?送餐车在途中发生碰撞怎么办?
目前,慈溪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风险规避机制。为减少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日常起居中发生意外风险引发纠纷,慈溪出台《关于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责任保险的通知》,与保险公司合作,设置雇主责任险和机构责任保险,建立起机构风险规避机制,充分保障机构、主管人员和老年人的相关权益。
记者手记
农民养老问题一直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能否妥善处理,关系到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农村家庭的和谐幸福。
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得有基础设施作为保障。我市大部分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慈溪因地制宜推广养老日间照料中心,至少400平方米的场地里,拥有厨房、餐厅、阅览室、文化室等10余个房间,提供餐饮、居家生活、个人卫生和健康护理等服务,能基本满足老人的需求。
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得形成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合力。“生活照料、保健康复、文体娱乐、精神慰藉”是农村老人的日常需求,政府、社会和家庭凭一己之力难以全面覆盖。慈溪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模式,政府提供政策保障、规范指引和资金支持,社会资本、村(社)作为运营方千方百计服务好老人,爱心人士和企业积极提供物质保障和志愿服务,有效实现了农村养老的财力、人力的集聚,让农村老人有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