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一晃十载。四明山上的一草一木,在余姚市梁弄镇党委书记何张辉眼中,已然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老区工作,必须沉下心、扎牢根、办好事。在基层一线,我收获了美好的回忆,也感悟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真正内涵。”何张辉说。
苦干,脚踏实地为百姓
巍巍四明,层峦叠翠。
10年前,何张辉带着行李从余姚市纪检机关调到梁弄镇任职时,这里已新修了盘山公路,将“浙东延安”和外界世界连接在了一起。
从机关到基层,一下子转换“频道”,何张辉最担心的是自己难以胜任。
梁弄镇地处山区,从镇里到最远的村有15公里。村里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外出寻找机会,留在这里的大多是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
如何做好群众工作?如何赢得老区百姓的信任?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何张辉一步一个脚印用心实践。
“灿鸿”台风影响期间,乌龟山水库出现严重险情,面临垮坝危险。正感冒发烧的何张辉得知后,第一时间翻山越岭深入现场,灌沙包、扛沙袋,带头冲进最危险的区域抢险。
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面对情绪激动的“钉子户”,何张辉亲自上门,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最多的跑了10多次才做通思想工作。忙碌了3个月,完成综合整治任务并通过省里验收。
正蒙街立面改造项目涉及沿街200多户商户,很多人顾虑重重。作为总指挥,何张辉把办公室搬到了工地,一边设计政策宣传册,一边带队上门做工作,有时候干脆裹着衣服直接睡在工程车里……
10年间,他认真做好助困、助学、助医、助残帮扶工作,先后推动完成中小学校舍改造、城乡自来水管改造等民生工程,现在,镇里老百姓都认得他。
10年间,他有多次进城机会,然而每一次他都向组织表达了继续扎根老区的愿望:“在老区工作有巨大的成就感,那来自群众的肯定。”
脚踏实地,真心终究会收获真心。
破难,特色产业焕生机
“当前,摆在梁弄面前的,是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考验的是我们这代人的能力和智慧。”何张辉对此深有感触。
上世纪90年代,梁弄灯具产业一度占据全国细分市场的半壁江山,大大小小的灯具企业环湖而建,扛起了老区财政税收的大旗。
但是,随着生态环保的呼声日益加强,四明湖水库从灌溉水源调整为饮用水源,曾经的纳税大户需要关停或者转型。
风口浪尖上,何张辉主动担起一家年销售过亿元企业的搬迁事宜。他一次次上门协调,使300多名员工得到了稳妥安置,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
据不完全统计,那5年时间,梁弄关停了12家灯具、消防器材规上企业,财政收入直接减少了3000多万元。
“没有这些企业,财政怎么办,梁弄怎么发展?”面对质疑声,何张辉担任镇党委书记后,对留下来的优质企业加大了技改扶持力度,帮助提升梁弄灯具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跳出梁弄看梁弄,走出国门拓市场。
6月下旬,受梁弄党委班子的委托,余姚梁弄商会会长王沛钢带队打前站,到非洲大陆寻找机会,希望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让转型升级后的梁弄灯具走出国门。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下半年,梁弄灯具南非展馆就将在约翰内斯堡开馆;再过几天,一批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也将来到梁弄,进行实地学习。
让梁弄的灯点亮“一带一路”!说到这里,何张辉的眼睛里泛着喜悦的光。
用心破难,汗水不会被辜负。
引领,打生态牌走致富路
与其“等靠要”,不如“赶拼超”——这句话,何张辉常常挂在嘴边。
2018年初,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信中对新时代革命老区发展的谆谆嘱托,让身为镇党委书记的何张辉心潮澎湃。
“尽管老区发展有短板,但拥有红色资源、绿水青山等独特优势。在党建引领下,完全可以走一条‘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绿色资源、壮大特色产业’的致富之路。”何张辉说。
如何让老百姓的口袋先鼓起来?梁弄镇致力于发展农旅产业,目前小水果种植面积已达1.5万亩左右,年产值上亿元。
春季有樱桃、桑葚、蓝莓,夏季有杨梅、蟠桃、水蜜桃,秋冬有猕猴桃、冬枣……依靠水果采摘,梁弄吸引了大批游客,观光农业成为老区百姓增收的重要手段。
哪些产业能够成为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何张辉敏锐地抓住打造四明山门户区的重要契机,促成CCTV发现之旅云创产业基地、“山水绿活”四明山时光小镇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签约落地。
拓展培训和亲子教育基地、引入特色民宿和康养度假等业态、为引育国外高新品种提供技术支持……这些新业态新模式,也将随着总投资6.5亿元的“希望的田野·横坎头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启动,陆续在这个革命老区扎根。
“梁弄发展了,还要将经验不断输出。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全国乡村振兴样板镇、新时代党建样板镇。”何张辉说。
据统计,2018年梁弄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0.49亿元,比前年增长8.1%;财政收入1.94亿元,比前年增长15.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12元,比前年增长15.8%,高于全国其他革命老区。
一颗红心跟党走,老区发展有奔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