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村海域众多渔船等待涨潮出发捕鱼。
“春事刚临社日,杨花飞送鲛鱼。”每年清明前后,在外海洄游了上千公里的蓝点马鲛鱼开始陆续往象山港里进发,寻找适合的产卵地繁衍后代。这时候的马鲛鱼被浙江沿海群众视为美食,并起了个特别的名字“[鱼+吾]”,土话谐音为“串乌”或“川乌”。
近年来,在持续的商业炒作下,“串乌”成了众人追逐的“明星鱼”,捕捞强度也在升级。而另一方面,层层密网网罗之下,蓝点马鲛鱼洄游通道受阻,进入象山港安静待产越来越难。在海洋生态系统中,马鲛鱼担任着重要角色,“象山港蓝点马鲛鱼是珍贵的资源,是大自然对宁波的一份恩赐,需要有更好的措施加以保护象山港生态多样性。”渔业部门相关人士表示。
为食客所追捧的“串乌”。
营销号过度炒作,象山港“串乌”真假难辨
蒋儿军是奉化裘村镇应家棚村的渔民,3月21日下午,他和两名伙伴驾船下海,在港里布网捕鱼,“我们10天前开始捕,一共才捕到4条,最近两天都吃‘零蛋’。”蒋师傅说,现在马鲛鱼大多在外海,游进港的极少,应家棚村30来条渔船,这几天捕到鱼的,仅占十分之一。
根据蒋师傅20多年的捕鱼经验,每年要到4月10日以后,象山港里的马鲛鱼才逐渐多起来,性腺也成熟了,背上呈现出一条明显的蓝绿色斑纹带,这时才能叫“串乌”。但早在3月上旬,一些自媒体、营销号以及网站就开始传播象山港“串乌”开捕上市的新闻,以吸引眼球,身价高的每公斤400元。“都是乱说的,这么早捕来的马鲛鱼,多产自福建和浙江的外海。”蒋儿军说,等到马鲛鱼4月中旬之后大量进港,售价回落到每公斤70元至80元,这才正常。
提早“游”上朋友圈的马鲛鱼,个个身价不菲,一条鱼号称要卖2000多元,还被人冠以“开春第一鲜”称号。据记者所知,今年还有水产商户新开发出了“串乌”大礼包,3月中旬开始订货发售。“好像越早吃到,越显得自己有能耐,这样营销走偏了。”驾船执法30多年,熟悉象山港内各种水产品的市海洋与渔业执法队赵船长对近年来的这股炒作风颇为感冒,觉得有误导之嫌,“马鲛鱼并不是名贵的鱼,花上比平时高几倍的钱来‘抢鲜’,没意义。”
渔业部门人员说,以前宁波人对“串乌”的热情没这么高,这两年随着微信等的传播,把人们给鼓动起来了,清明“串乌”涨到了每公斤近300元,比进口的鱼虾还贵。记者从路林水产市场获悉,眼下上市的马鲛鱼,基本上是外海捕来的,有些商贩挑出少数背线变色的鱼,以象山港“串乌”之名卖高价,到了菜市场零售终端,更是真假难辨。上周六,记者在鄞州钟公庙菜场看到,有好几个摊位在卖马鲛鱼,有叫象山港马鲛鱼的,有叫“串乌”的,价格差异很大。一位摊贩道出实情,其实都是从外海捕来的普通马鲛鱼,“傍个象山港名头,抬高身价,大多数消费者是搞不清的。”
咸祥横山码头,渔民整理渔网准备出海作业。(图片均为余建文摄)
层层设网围捕,资源呈现衰退趋势
尽管还没到马鲛鱼大批进港的时候,自3月中旬起,象山港里陆续有近百条小渔船开捕。渔业执法人员说,马鲛鱼旺发一般每年4月15起,持续约一个月,在清明前后,象山港里平均每天有300条以上的渔船在作业,昼夜不停。
捕捞马鲛鱼使用的是专用流刺网,布网长的有1000多米,在象山港内外,密密麻麻,组成“网阵”。渔业专家介绍,蓝点马鲛鱼分布在我国南起台湾海峡、北至渤海辽东湾的近海水域,范围很大,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在北方,人们所称的“鲅鱼”“竹鲛”,其实和南方的马鲛鱼是同一个品种。
不同区域的马鲛鱼有自己的洄游通道,每年春季时到咸淡水交界水域来产卵,寿命长的达10年。来自浙闽交界的马鲛鱼,向北进入象山港产卵、孵化出小鱼。等到7月,随着海水水温升高,大部分马鲛鱼再沿着海岸向北,游到江苏、鲁南海域。而在外海的洄游通道上,大大小小的拖网、流刺网渔船,层层拦截,对马鲛鱼的杀伤力巨大。
网越设越多,鱼越抓越少。根据东海水产研究所相关调查数据,历史上象山港蓝点马鲛鱼资源量约为400吨,几乎与近年来的捕捞量相当。据宁海县统计,最近三年,强蛟、西店两地的渔船马鲛鱼单船捕获量处于持续下降中,去年因为产量太少,很多渔民不愿下海。鄞州咸祥镇渔民老张说,一条船雇两个工人,工钱加油料钱一天要1000元,“2015年前,港里的马鲛鱼挺多的。这几年是网越拉越长,鱼越抓越小,产量不及以前一半,条重超过3公斤的已难得了”。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30年前,洄游象山港海域产卵的蓝点马鲛鱼平均体长630毫米,而近年来体长缩短至532毫米,个体平均体重更是从1900克下降至1474克。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郑春静长期关注蓝点马鲛鱼的资源保护问题。“这几年象山港捕上来的蓝点马鲛鱼不仅个体变小,还出现了性成熟提前现象。”郑春静说,除了过度捕捞是重要因素外,还跟近海物种资源衰退,海洋饵料生物丰度下降等有关系,长此以往,蓝点马鲛鱼就有种质退化的危险。
多措并举,保护好马鲛鱼产卵地
“串乌”之所以有名,并非因为它是象山港蓝点马鲛鱼的特有品种,而是象山港这个“生态大鱼池”为马鲛鱼洄游产卵,安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它具有了独特意义。渔业部门相关人员说,试想一下,一条马鲛鱼经过上千公里跋涉,闯过一道道海上“封锁线”,好不容易游进象山港“生儿育女”,“我们有责任维护好象山港这个大‘产房’,让鱼儿安心生产,繁衍后代。”据悉,像这样的产卵地,在我国东南沿海有多个。
早在2010年11月,农业部批复在象山港内设立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全国唯一的一个马鲛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9719公顷,差不多覆盖整个象山港,除了保护蓝点马鲛鱼,还包括大黄鱼、小黄鱼、银鲳、黄姑鱼等。
如何更好地保护象山港蓝点马鲛鱼,是一个综合性课题。最近几年,随着政府减船转产政策实施,象山港内清理了数百条渔船,而且从2017年起,休渔期提前到5月1日开始,加上“一打三整治”持续推进,严打偷捕,为马鲛鱼洄游进港产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从整体看,居高不下的捕捞强度,对马鲛鱼乃至象山港内其他鱼类的资源恢复来说,仍然是沉重压力。
“与大黄鱼、黄姑鱼相比,凶猛的马鲛鱼很难驯化,还无法实现全人工繁殖,也做不到增殖放流。”郑春静说,几年前曾用网箱试验养马鲛鱼,小鱼养到半尺来长,海水水温一升高,“一夜间全蹿出网箱跑光了。”因此,要加速恢复象山港马鲛鱼资源,还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破解繁育难题。
除了压缩捕捞强度,改善海洋环境也很重要。咸淡水交汇的象山港是天然的育苗场,但沿岸渔民反映,近年来海底垃圾沉积越来越多,网撒下去,鱼虾没捕到,拉上来的尽是各种垃圾。海底底质层破坏,鱼卵就没办法顺利孵化。“最好对象山港再做一次‘体检’,摸清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现状,科学规划、综合施策。”渔业专家说,象山港保护好了,有望促进浙江沿海马鲛鱼资源的恢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