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修复一份遗物 修补一段记忆
宁波有群大学生义务修复烈士遗物
2021年10月18日 07:36:15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唐旭锋 通讯员 王轶群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 1951年2月,陈荷珍出生才8个月。她的父亲陈忠根瞒着家人与同村几个小伙子,一起奔赴朝鲜战场。7个月后,噩耗传来:陈忠根在战场壮烈牺牲,年仅21岁。

  陈荷珍跟着爷爷奶奶住在宁波江北费市乡(现庄桥街道)灵山村,七八岁懂事以后才明白父亲是打仗牺牲了。她没见过父亲,唯一的寄托就是奶奶去世前交给她的、父亲留下的遗物:三份证明文件。

  思念成河,陈荷珍时常翻阅。但岁月流逝,纸张慢慢泛黄,褶皱处也都破裂了。奶奶当年曾用绢布和浆糊修复过,但年长日久的,终究破损不堪了。

  几个月之前,钱江晚报联合浙江传媒学院发起的“迎接建党百年,为百位烈士画像”活动上,武小锋老师帮她圆了梦,终于见到了父亲的“模样”。近日,陈荷珍又收到了一份意外惊喜:宁波财经学院的师生给她送来了修复一新的三份证明文件。

  收到惊喜的,还有家住宁波海曙区高塘花园小区的林宝娣阿姨。“破损的地方都补好了,看不出修的痕迹,字迹也更清晰了!”面对记者的镜头,72岁林宝娣一个劲地表达着感谢。

  林宝娣的父亲林大茂是宁波鄞州区下应街道团桥村人。1952年5月,林大茂离开心爱的妻子和2岁的幼女,参军成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当年12月,林大茂牺牲,年仅32岁。后来,钟翠香收到部队寄来的烈士证明文件(包括一张在部队的照片)。退休以后,她将这些遗物都交给了女儿林宝娣。

  林大茂烈士被安葬在朝鲜平壤安顺区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一直生活在宁波的林宝娣每年都会去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祭奠,细细端详着父亲年轻时的照片。

  在今年暑假前夕,宁波海曙区志愿者协会与宁波财经学院联合发起“我为烈士修遗物”公益活动,替烈士家属修复沉重而又珍贵的遗物。

  宁波财经学院人文学院有个“甬城文保”实践团队,成立三年多来一直在做字画和古陶瓷修复。曾发起“我为烈士来寻亲”活动的知名志愿者孙嘉怿(目前在海曙区志愿者协会任职)获悉后,决定联手开展“我为烈士修遗物”活动。

  今年6月起,团队成员上门走访搜集,了解证明、信件背后的故事,为这些沉重而又珍贵的纸质烈士遗物“诊脉”“治疗”,在文书修复中体悟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曾在天一阁做过专业文物修复师的曹明博士是团队两位指导老师之一。他说,每一件文书的修复,需要两三名成员通力合作,工作需要特别细心和耐心,“修复一件烈士证,需要历经冲制浆糊、清洁修复用纸等十几道工序。修复过程中,除了掌握基本的修复技巧之外,耐心、细致,以及对原文书背景的充分理解,也是修复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

  大三学生王益群专业是商务英语,出于对文物修复的爱好,三年前加入“甬城文保”,“修复遗物可真不容易。一般破损,可能花五六天修复;如果有胶布粘过的,或遇水容易模糊的,我们可能要花十多天。”

  赓续红色根脉,汇聚奋进力量。孙嘉怿告诉记者,他们为烈士修复老照片的活动也收到了不错的反响。通过AI数字修复技术,他们已完成了10位烈士的照片。林宝娣阿姨父亲的照片,他们也已做成20寸的大照片,准备这两天送过去。

  如果您有需要修复的红色文书,欢迎来小时新闻留言互动,也可以与宁波财经学院“甬城文保”社会实践团队联系,将获得无偿的修复服务。

标签: 修复;烈士;遗物;文书 责任编辑: 董沈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修复一份遗物 修补一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