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雨后的开化福岭山薄雾缭绕,在山花的掩映下,一栋门框上写着“红军政宣”字样的老屋显得格外古朴。老屋里,一位身着红色花袄拄着旧登山杖的九旬老人,正被一群年轻人围在中间,缓缓地讲述着发生在这栋老屋里的那些红色故事。
老人叫林翠娥,今年已93岁。老屋是她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宅,更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浙江成立的第一个地市级党组织——中共浙皖特委所在地。从1983年开始,她用38年的讲述,让当年发生在福岭山上的那些红色故事历久弥新,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一栋老屋,承载着难以忘怀的家国记忆
80多年前,方志敏领导的红军队伍在福岭山所在的浙皖赣边际一带活动,在方志敏同志牺牲后,福岭山上的革命者仍然坚持斗争,使得这里成为当时南方九省坚持斗争时间最长的红色根据地。
“这里就是我的家。”老人的讲解,是从家开始的。
看着老屋墙脚长满青苔的天井,老人说她是25岁嫁到福岭山的,在这里和丈夫拜了堂,生活了大半辈子。当时婆婆喜欢坐在天井下,给家人讲当年红军的故事。
“听婆婆说,当年红军在福岭山闹革命,我们家的这栋老屋就是浙皖特委的办公地,一楼办公,二楼住宿、开会。”说起留在老屋里的红色历史,林翠娥老人一下子兴奋起来,声音也洪亮了不少。“你们看‘中共浙皖特委旧址’几个字是浙江省委铁瑛老书记题写的,再看下面这两张画像,左边是特委司令员邱老金,右边是特委书记赵礼生,当年他们一文一武带着穷苦人闹革命……”
老人说,她的红色故事,大多来自她婆婆。“我婆婆讲得比我好,当年我就是爱听婆婆讲红军的故事。”说到已故多年的婆婆,林翠娥说,“听着听着,这些故事我就记在了心里,有空的时候我也慢慢开始讲给我的孩子和其他来参观的人听。”在老人的心里,淹没在时光中的家史和那段传承不息的红色记忆已连在了一起。从老伴家中三兄弟参加革命,讲到参加红军后牺牲的村民,再讲到发生在这栋老屋里的浙皖特委故事,老人清晰的讲述,带着我们走进那段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
老人觉得讲党史就是要干干净净,每次接待游客前她都要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再洗脸洗手,说这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的红军先辈的一种尊重。
1983年,开化县为了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想恢复中共浙皖特委旧址,并进行重新布置。老人夫妻俩整整商量了一晚,唯一请求是能继续在老屋里为前来参观的人讲讲他们所了解的红军故事。
直到十多年前,林翠娥老伴去世,她才搬到隔壁儿子家居住。但每天早晨她还是会准时来开门,等待参观者的到来。不管刮风下雨,从未间断。
一首老歌,饱含着满怀深情的信仰追随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了那无尽的宝藏……”上午10点半左右,前来参观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林翠娥老人讲着讲着,主动提出给大家唱首歌。当她用颤抖的声音,唱起她年轻时学会的歌曲《松花江上》时,现场不少年轻人轻声跟唱附和,有的还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当年有多少人因为国家不强大而颠沛流离?没有共产党,我们中国就会还像九一八那时候一样。”歌曲唱完后,林翠娥老人含着泪动情地说。
除了这首歌,老人还经常给参观者唱由曾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的关英作词作曲的《打开化》。“现在记得这首歌的人已不多了,因为老人家唱得多,大家才越来越理解这首歌在当时的意义。”
采访当天有好几拨前来参观的团队,老人担心后来者没听清楚,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重复着这些故事。
回忆起革命先烈余云凤,林翠娥脸上露出一丝伤感。
“我亲眼看到她被杀害在河滩上,亲耳听到她高呼着‘就算你们杀了我,将来还是我们共产党的天下’。”“为了革命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是真正的英雄。”……
老人经常讲起“红军洞”的故事,在老人看来,这最能体现当年红军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住在洞里,非常难受,但是为了保护老百姓,每逢敌人围剿,红军都会第一时间撤到“红军洞”里,有时一住就是好长时间。”林翠娥说,每到此时,村民们就会偷偷地轮流送饭上山。“因为在大家眼里,红军就是老百姓的亲人。”
“林奶奶您坐下慢慢讲,我想把您讲的故事记下来,讲给更多人听。”见老人家一直站着给大家讲解,专程来学习观摩的衢州市“8090新时代理论宣讲团”的90后宣讲员徐佩上前想扶她坐下。老人摆摆手说:“没事,我站着讲,大家听得更清楚。”“年纪大了,记性也越来越差,我不多讲点,就怕你们后生们以后就不知道这些故事了。”
为了做好讲解工作,这位一直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前些年还专门向年轻人学习普通话,山下新建传承馆的讲解员口中的不少故事,也是老人一起帮忙整理的。
一份传承,寄托着朴素真挚的感恩情怀
福岭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红色村庄。1935年1月,方志敏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在怀玉山失败后,闽浙赣革命根据地遂进入了三年游击战争时期。1936年8月,中共浙皖特委在何田福岭山成立,随着皖浙赣游击根据地迅速发展和壮大,尤其是以开化为中心的千里岗游击区不断扩大,使国民党当局惊恐万分。1936年底,国民党调集10万大军,重点对以开化为中心的游击区进行围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福岭山这个只有二十余户109人的小山村,竟有二十多个男丁参加红军,其中十多人壮烈牺牲。可以说,英雄的福岭山家家都有一段难以忘怀的红色家史。
柴家村党支部书记邹成洪介绍说,传承福岭山红色基因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在最近一次修订《村规民约》时,已把这块内容补充进去,固化下来后便于传播。
林翠娥老人回忆,早些年,福岭山的盘山公路还没有修,儿女们穿着父亲打的草鞋走几十里山路外出读书,从不喊苦。她说红军当年留下的“自立自强、奉献社会”的传统,就是她平时对儿女们的要求,更是她一生为人处事的准则。
“现在好了,路修到了家门口,也不愁吃穿,我是做梦也没想过哩。”林翠娥说,“今天的好日子,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呀。”
正聊着,老人的孙子悄悄进来,给她送来一个刚生好火的火熜。老人笑着说:“我这孙子头一年工作时回家给了我200元和一本荣誉证书,我告诉他这本荣誉证书比一万块钱更让我高兴,现在他已经做到项目部经理了,我告诉他眼睛要看得远,钱要慢慢挣,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做事,要懂得感恩,不能忘本。”如今,四代同堂的林翠娥孙辈中有5人考上重点大学,3人留学归来。老人说,她很知足了。
更让老人感到高兴的是,近几年,到福岭山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上海、杭州的人都有,有全家来的,也有机关、学校组织来的,看得出来大家都是很诚心的,有的还在这里宣誓。”老人说,“不少参观者听完我的讲解后,一定要给我钱,给我吃的东西,我都不要,政府已给我养老金了,不能再收了。”有一次,来了一位自驾从杭州过来的年轻人,看她拄的拐杖有些旧,就把自己平时用的登山专用拐杖送给她。“他说大家都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有福就该同享,我就收下了,现在感谢共产党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了。”
采访结束时,老人家执意要送送我们。前行良久,回望依然伫立在老屋门口的那道红色身影,一种崇敬之情不由在心间升起。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