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养鱼车间”有大小水池16个,一个个水池里高密度养殖了石斑鱼、马口鱼和墨瑞鳕,这些鱼在水池里每天逆水游动,身体康健如运动员。“这就是‘跑步鱼’,采用先进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养鱼,既节约用水,还实现了养殖尾水零排放。”10月21日,在江山市新塘边镇勤俭村,赛华家庭农场负责人姜赛华告诉记者,目前“养鱼车间”共放养了石斑鱼15万尾、马口鱼10万尾、墨瑞鳕5000尾。
“跑步鱼”每天逆水游动,生活舒适,生长速度快。现场,姜赛华捞起一尾今年放养的石斑鱼,测量它的长度与重量。结果如下:这尾鱼放到水池时是2.5厘米长、重0.4克,现过了100天,它长到了10.5厘米、重11克。
姜赛华是新塘边镇勤俭村人。之前,他是利用温室大棚养甲鱼的。随着衢州市“五水共治”的不断推进,这种传统的养殖模式必须转型。就在姜赛华为如何转型发愁时,江山市的水产专家给他带来了新思路:通过引进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开展生态养殖。
封闭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核心技术需从国外引进,价格较为昂贵。尽管如此,姜赛华还是决定试一试。说干就干,2015年,姜赛华拆除了两幢温室大棚,开始工厂化养殖“跑步鱼”。
经过数年的摸索,姜赛华建成两层占地800平方米的水产养殖车间,16个循环水养殖池,两套循环水处理系统及配套固液分离、循环水管路、温控等设施。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建成了,但是要实现系统的稳定运行,又费了一番周折。”姜赛华说,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浙江大学的水产技术专家指导下,又经过一次次调试运行和技术改造,终于克服了国外先进技术“水土不服”的难题,走上了自主创新发展工业化循环水养鱼的道路。
在“养鱼车间”,记者看到,大的水池直径有6米、小的水池直径2.5米,每个水池高1.5米,水深1.2米。
一旁的江山市养殖业发展服务中心渔业管理科科长范峰林告诉记者,工厂化养殖“跑步鱼”,一次水循环需要45分钟。水流按照“养殖池——微滤机——回水池——生物过滤系统——加氧系统——养殖池”的顺序不停循环流动,鱼儿在水池里每天逆水“跑步”,这是一种集高科技、高质量、高产量为一体的养殖生产新模式。
“智慧养鱼”,领跑全省。该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节约用水、生态效益显著。一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每小时循环水量200立方米,一年能节水175万立方米。经过循环水系统处理的养殖水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养殖过程中需保护生物过滤系统,不能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渔药,可对残饵、排泄物进行自动收集、降解。
范峰林介绍,工厂化养殖“跑步鱼”,不受区域、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可实现常年生产,整个系统养殖环境条件可控,鱼的病害少、产量高。常规鱼罗非鱼的每立方米产量达75公斤以上,溪流性鱼类石斑鱼的每立方米产量达25公斤以上,实现了高效养殖,其相关技术已经达到省级先进水平。
“现在,一个大水池可养殖3万尾石斑鱼,鱼的成活率达到95%。”姜赛华相告,2020年,农场销售了7500公斤的石斑鱼,每公斤卖120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已经销售了石斑鱼3500公斤,价格是每公斤130元以上。下一步,他还要再建一个更好的“养鱼车间”,运用自主创新技术,可提高产量40%、降低能耗30%以上,让经济效益再翻一番。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