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枕青山,南依罗家溪,满山黄茶树宛若一条条黄绿色的丝带,茂林修竹,流水潺潺。9月30日,记者走进龙游县罗家乡荷村村,一派宁静祥和的气息扑面而来。
阳光下,“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标语格外醒目。“2007年1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我们村,调研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作。15年来,我们从原先的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合作社,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陈洁华带记者来到一片种得整整齐齐的茶叶园前,“刚开始种黄茶时,没有经验、没有销路,最难的时候,干茶一天天积压着,连续滞销30多天。”但陈洁华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陈洁华夫妇创立云鼎合作社,从村民手中流转20亩土地种植黄茶。此后,龙游县相继出台《加快龙游黄茶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扶持政策,并请来专家团队开展专业培训。如今,在采茶旺季,一天有30多名采茶工在云鼎合作社采茶,每人每天可赚200元至400元。荷村村民华瑞美就是其中一员。“老板娘对我们很好,每天还给我们烧饭。”能在家门口赚到采茶钱,她感到很满意。去年,云鼎合作社成功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慕名前来收购的茶商越来越多。
一片“黄叶子”变成百姓致富的“金叶子”。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荷村决定大规模种植黄茶。罗家乡党委书记陈俊梁介绍,荷村引进黄茶种植大户,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种植“中黄三号”黄茶。“目前,全村黄茶种植面积超400亩,吸纳了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从事黄茶采摘、加工、销售等工作,一年增加收入50余万元。”
眼下,罗家乡正联合龙头企业、村经济合作社、种茶大户等成立黄茶产业共同体,推广“共富茶园”模式,以2亩茶园为1个单位,龙头企业每年出资5万元认养,其中村集体获得10%的收益。“以一户农户流传2亩茶园计算,一年收取土地租金1500元左右,加上采茶和管理所得薪酬,每年收入四五万元。”
找准路子,才能迈开步子。在做大做强黄茶产业的同时,荷村巩固拓展毛竹产业,大力发展屋顶光伏等低碳循环经济。有了这些特色产业和相关政策的支撑,荷村驶入脱贫致富快车道,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绕行荷村,白墙黛瓦映入眼帘,青石路平坦宽敞,村里先后实施了文化礼堂、主题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农村家宴厨房、公厕等民生实事项目,十多年来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谈起村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刘毅颇为自豪,“去年,荷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8.6万元,比2007年的1276元增长300多倍。2007年以前,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000元,到现在变成了28000元。”
家乡越来越好,走出山区的荷村人频频“回头”。去年,从事钢结构产业的乡贤邱炳芳返乡创业,利用多年积累的建筑经验,依托山水资源,设计出融合乡村风情与多样游玩项目的民宿——“竹尖上的树屋”,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民宿一开放,游客纷至沓来,今年“十一”假期天天爆满。
记者看到,在民宿大厅的装饰柜上,摆放着不同包装、不同等级的黄茶。游客离开时,民宿工作人员会送上黄茶伴手礼,让游客感觉特别温馨,同时也为茶农打开更多销路。“在经营民宿过程中,越来越深刻地领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妙,接下来计划投入上亿元资金,打造二期高端民宿和旅游景区,融入红色文化、茶文化,也为百姓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邱炳芳踌躇满志。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目前,荷村正与省金控等省属国企合作,谋划把黄茶作为龙游的‘一县一业’‘一县一品’,通过一村带多村、政社企联动,把‘龙游黄茶’打造成‘山区名品’。”陈俊梁说,罗家乡将坚定不移保护绿色生态,发展黄茶产业,实现共同富裕,让老百姓越来越幸福,生活越来越美好。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