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接到客商打来的杨梅抢购电话,一趟趟陪着游客进棚采摘……这些天,每天天一亮,上虞真山杨梅生态示范园负责人冯常斌便忙个不停。
记者在位于上虞区驿亭镇杨梅村的真山杨梅生态示范园看到,一片白色的连体大棚内“住”着大批水晶种、深红种等二都杨梅,树上密密匝匝地挂着红得发紫的深红种杨梅和水晶般透亮的水晶种杨梅;而在不远处,露天种植的同样品种,果实还泛着青色。“今年智慧大棚杨梅于5月23日开摘,由于每天成熟的量少,即使深红种售价达每公斤200元、水晶种达每公斤600元,仍一篮难求。”冯常斌喜滋滋地说。
二都杨梅是上虞“四季仙果”的当家品种,主产区在驿亭镇。每年二都杨梅成熟季节,也是江南的梅雨季节。“杨梅成熟时,最怕雷暴天气。一旦遇到暴雨,就会遭遇严重落果,梅农的损失就大了。”驿亭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徐杭惠告诉记者。
怎么办?引进设施栽培技术无疑是一帖“良药”,今年52岁的冯常斌就是上虞种植大棚杨梅第一人。这位种植二都杨梅近30年的“老把式”,承包的杨梅山有531亩。2013年春天的温州之行,看着那里的杨梅大棚硕果累累,他怦然心动。“回来后就拿出17万元,搭建了一个钢架大棚,让17株大杨梅树‘住’进了大棚。”冯常斌回忆,每株杨梅树光设施投入就达上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
此后,冯常斌每年投入资金,对大棚进行改进。然而,种植大棚杨梅并非一帆风顺。“大棚内的湿度和温度很难精准控制。”冯常斌坦言,有一年,发现露天杨梅产量很高,但大棚杨梅产量出奇低,原来,大棚内没有种植雄性杨梅树,大棚内外的杨梅开花有时间差,导致棚内杨梅受孕少;有一年,夏季温度偏高,大棚内的杨梅树叶被灼伤;2018年12月8日的一场大雪,导致杨梅大棚被压垮,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
2019年12月,在区、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总投资600余万元、占地近60亩的温室大棚项目开工。“光自己摸索,时间和物资成本都太大了,必须借助‘外力’。”冯常斌说,为此,他从嘉兴市聘请了一支专业施工队伍,经过5个多月的努力,大棚建成投用。
与此同时,冯常斌继续技术创新,配备安装智慧设施。“这套投资大约230万元的智慧大棚设施,可通过手机或电脑一键操控,使得大棚变得更加‘聪明’,精准控制杨梅生长的温度和湿度这一难题也迎刃而解了。”
今年,智慧大棚抢“鲜”结果,露天杨梅开摘时间大约在6月13日,而智慧大棚杨梅开摘整整提前了20多天。冯常斌笑着说:“加上智慧大棚出品的杨梅颗粒大、甜度高、品质佳,一上市就成了‘香饽饽’。”
“搭建智慧大棚,是二都杨梅发展的方向。”徐杭惠认为,“一则可以提高杨梅种植效益,正常情况下,种植智慧大棚杨梅的效益是露天杨梅的3倍以上;二是延长了采摘期,露天杨梅采摘期大约10天至半个月,而智慧大棚杨梅采摘期在一个月以上;三是吸引了大批采摘工主动上门服务,解决了采摘工短缺难题。以往每当杨梅采摘季,采摘工短缺是一大难题;遇上雨天,攀爬露天湿滑的杨梅树,安全系数低,很多工人不愿意摘,而智慧大棚内采摘就不存在这个担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