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芦浦镇西塘村尖山文化礼堂。(资料图片)
“不好意思,预订已满,没有多余的就餐位了……”每到晚饭点,玉环市芦浦镇西塘湖畔大院林安就迎来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接待食客之余,还要时不时婉拒晚来的上门客。
搭乘“一事一议”快车,西塘村加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人居环境、发展旅游产业,短短几年西塘村累计接待游客500万人次,村民尝到了“美丽经济”带来的甜头。
今年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户玉环的第10年。10年来,玉环共争取中央和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7亿元,当地财政配套投入2.7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12亿多元,累计实施800多个项目,实现村庄全覆盖,受益群众达83万人次。
种下梧桐树
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初夏时节,清港镇扫帚山村经济合作社标准厂房进入最后扫尾阶段,村党支部书记潘国华总是一有空就会来工地看看。“这是我们村第一个集体创收项目,通过‘一事一议’,有了政府支持,我们才能及时募集到建设资金。”潘国华说。
一直以来,扫帚山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去年,村两委决定将标准厂房建设作为“一事一议”项目向上申请补助,很快就拿到260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
“经过一年多建设,厂房7月中旬就能投用,每年可以为我们带来210多万元的集体收入。”潘国华说。
扫帚山村标准厂房建设,是玉环筑巢引凤的一个缩影。
在“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落地过程中,玉环大胆创新,率先将标准厂房建设、农贸市场、旅游观光等项目纳入省级申报范围,带领村级逐步走上致富之路。
天然水库、露天泳池、溪坑瀑布……在龙溪镇凤凰村,占地200亩的无尘山庄项目建设已基本完工,建成后可为村集体每年增加100万元的收入。
“这是我们村首个旅游项目,凤凰村沿着漩门湾畔而生,自然资源丰富,村班子商量后决定向上级争取‘一事一议’补助,发展美丽经济。”凤凰村党支部书记蔡灵明说。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玉环一个个条件成熟的村纷纷申报项目筑起引凤巢,先后落地村级标准厂房项目11个、农贸市场项目14个、村级综合服务体49个,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公益事业兴
精神富足焕发新生机
“以前都是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现在有了文化礼堂,看戏、读书、跳舞……生活有滋有味。”说起眼下的晚年生活,沙门镇龙联村村民老陈赞不绝口。而让老陈找到晚年生活乐趣的,正是村里的文化礼堂。
近年来,沙门镇依托“一事一议”,以“孝善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文化综合体内涵,打造了17座各具特色的文化礼堂,经常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以环境富美为基础,以精神富足为导向,近年来,玉环不断赋予“一事一议”新的使命,在环境美化、思想意识、文化挖掘、乡风文明塑造上,一点一滴培养村级文化自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在楚门蒲田村,戴家家族在历史上出过户部尚书、经学大家等17位名人,村班子依托“一事一议”文化礼堂建设平台,将他们一一“请”回来。经过2年多的打造,晚清经学大家戴礼纪念馆建成,蒲田村也因此被评为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省级文明村。
在清港东升村,村班子争取到131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大力进行村级整村整治、环境美化工作,将原本遍布塑料废品回收加工小作坊的“脏乱村”,改造成了山青水绿景美的生态村。如今,村里的水环境逐步变好,村里90岁以上老人从0个提升到9个。
据统计,2010年至今,玉环依托“一事一议”建设文化礼堂、文体活动中心80多处,精神富足新农村在点滴积累中愈发展现生机活力。
旁观者变主人翁
干群齐心共奔富裕路
“自己住一个房间,剩下6个房间都做成民宿,一年可以增收2万多元。”杨华住在海山乡大青村的“滨海新苑”,提起这片住宅新区,杨华颇有些自豪:这是他们共同参与决策建成的。
大青村四面环海,陆地面积不足0.8平方公里。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地方偏僻,村子日渐沉寂。大家共同商议后,村里决定将30多户老房子推倒重建成小康型住宅,并由村干部牵头申报“一事一议”项目争取奖补资金。
“村民意愿强,村里跑项目积极性就高,干群齐心整个项目推进起来很顺利,很快全村177户650多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新房。”大青村党支部书记叶哲兵说,如今村民又提出要打造海岛革命老区,村里就广泛动员各方力量,一起将大青村打造成省内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红色阵地。
“一事一议”逐渐唤醒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初夏来临,每天晚饭后,家住坎门街道黄门村的曾阿婆就漫步在党建示范路上,增加日常运动量。
这条路连接黄门后辽至外辽段,全长1680多米。新扮靓的道路不仅解决了外辽片1400多人出行问题,还成了村里党建的“金名片”。
“外辽片不通公路,村民出行只能靠步行,建路意愿很迫切。”黄门村党总支书记庄华琴说。
村民一起想办法。很快,他们为道路建设工程争取到“一事一议”奖补资金。“虽说整个工程周期比较长,村民们却没有一声怨言,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气,一起把这条路建设好。”庄华琴说。
在“一事一议”奖补政策落地过程中,玉环始终以村民群众为主体,项目群众说了算,工程群众参与干,形成了“群众盼、村里干、政府帮”的新气象。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