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温州市救助管理站联合公安部门对全市252名长期滞留人员进行“人脸识别”。截至目前已为其中几十名长期滞留人员甄别出身份。据悉,自2017年我市救助管理站对站内长期滞留的求助对象开展“人脸识别”以来,已将59名长期滞留人员送回家。
昨天,记者从该站获悉,这59名长期滞留人员中,滞留期最长的已超过10年。重庆的郑贵财就是其中一位。几年前,郑贵财因为精神异常被送往医院。其间,一直无法联系上其家人,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治疗,郑贵财断断续续能提供自己家住江西某个地方,家里还有一个哥哥,自己来温州打工上班,至于自己叫什么具体家庭住址都不了解。后来,经过公安部门人脸识别,发现郑贵财真实名字叫傅某某,重庆人,后与当地救助站沟通,最终将傅某某送回家。
一直以来,帮助流浪人员回家是一件困难又曲折的事情。“痴呆傻人员不能表达其身份,智力正常的人员又因为各种原因不想透露身份,这就造成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常常要面对零线索为求助对象寻找亲人。”温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夏邦体介绍。
目前,温州长期滞留流浪乞讨人员共有252人,其中市本级96人,寄养在红景天、南白象养老院两家养老机构里。活动当天,记者看到,受助人员衣着整齐,整个人看起来清爽干净,他们的房间里各种设施设备一应俱全。红景天下吕浦老人公寓院长金静介绍,在这里,受助人员不仅有科学管理、专人看护,还有节假日活动和趣味悠闲活动。“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真实的家在哪里,但温州现在就是他们的家”夏邦体说。
近年来,温州市救助管理站实现求助热线、值班窗口24小时全天候服务,为临时遇困者提供食宿、基本医疗、通讯联系、返程车票等多种服务。三年来,全市共救助2.3万人次,其中痴呆傻3935人次,精神病人5811人次,未成年人513人次,老年人3420人次;购买车票资助返乡7886人次。
夏邦体介绍,预计下半年,市本级的流浪人员将被寄养到市移民老人福利院,院内除配置警务室、寝室、活动区、图书室、娱乐室、法律援助室等外,还将引入心理矫正康复,希望受助人员能得到从生活到心理的全方位关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