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施宇翔)“超滤产水池液位正常,反洗排水池液位正常……”日前,浙江富春紫光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喻盛华在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污水深度处理项目现场勘查。头戴安全帽、手持对讲机的他,来回穿梭于一个个罐体之间,谙熟每一个步骤。
两年前,喻盛华带领富春紫光的技术骨干组成12人技术攻关组,仅用时8个月就为宁钢公司建设完成污水深度处理项目。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钢铁工业中水回用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宁钢公司带来节能减排的质变——废水排放量下降约90%,削减COD、氨氮、总氮等污染物排放量80%以上。宁钢公司迈上了新台阶。
喻盛华回忆,项目刚开工时,攻关组就面临工程场地狭小、四面受阻的困境,同时又面临交叉施工、工程地基浅层基岩等问题。
“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攻关组成员、项目经理方建当时的一句口头禅。面对项目工期等重重压力,大家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靠着一股子钻研劲,不断优化调整方案,采取分段调试、边施工边调试的方案,使得项目施工与调试期大大缩短。
“超滤+反渗透”双膜法工艺对调试的现场环境和水质要求很高,但现场又在同步施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情况。为了使调试不受影响,攻关组俞勇、尹涛、王付建、赵珺等技术人员不分昼夜守在现场,严格把控工艺关键设备和运行参数。在一次调试过程中,赵珺发现其中一项关键指标未能达标,如不能解决,将严重影响调试进度。
“像是被一记重拳击中,但我们没有倒下。”赵珺回忆,作为团队中唯一一名女性,她马不停蹄地和技术人员现场取样分析,并一次次排查。在连续奋战16小时后,终于找出了原因。看到出水指标全部合格后,已经一夜未眠的赵珺像孩子一般跳了起来。
众人齐心,其利断金。“处理水量达到要求,产水率达到要求,浓盐水出水指标全部合格。”当宁钢公司能源环保部徐建虎部长宣布这一结果时,攻关组全体人员喜极而泣,这一结果标志着富春紫光自主创新的处理工艺实现了突破,数百个日夜的奋斗终于化作了成功的回报。
今年,攻关组被我省授予“浙江省工人先锋号”。“翻篇归零,重新出发。”喻盛华说,要努力成为企业绿色发展的守护使者,为我省环保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浙江在线5月1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王艳 通讯员 叶颖)早上7时,车间里机器轰鸣,40多人围成一团:“徐师傅,这个螺旋棒不合格,怎么改进?”数控机床旁,一位头发灰白的师傅正拿着检具摸索。他叫徐建雄,是浙江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工作室主任,也是今年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徐建雄不仅手艺技能好,还很爱“折腾”,遇到难题,经常是一头钻进去,不找到答案就不“出”来。最近,公司和瑞典阿特拉斯·科普柯集团合作的重型凿岩机项目到了量产阶段,徐建雄又带着团队“折腾”起来了,每天早上7时到车间开晨会,把加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抛出来,会后带着大家分头去解决难题。这几天,他更是经常忙到凌晨才出公司的门。
这股“折腾”劲儿,徐建雄年轻时就有了。1982年,18岁的徐建雄来到工厂学习机械制造,看到机器“轰轰”运行着,他东摸摸西看看,什么都想试试。没有基础,跟不上师傅的教学节奏,他就白天上班带着本子记笔记,晚上去夜校学习车床专业知识,睡前还得在脑海中再过一遍白天学的东西。从看不懂图纸到自己动手设计画图,从学徒工到高级技师,徐建雄一干就是36年,成长为带领大家实干的先锋工人。
70岁的退休工人吕益诚是他的第一位师傅。吕益诚回忆说,从没见过这么喜欢车工的学徒,看徐建雄这股认真钻研劲儿,大家也愿意教他点“绝活”。
闲了空了,徐建雄喜欢跑到生产线上“晃悠”,看着生产工人操作。别人休息时,他就亲自“上手”,做完了,还要拉着人家问:“这样对不对?”时间久了,人混熟了,机器也摸熟了,除车床上的技术活外,电焊等工种技艺也样样精通,他成了一名“全能型选手”。
就在这样的“折腾”中,徐建雄练就两样绝活:一是他车出的丝杆、螺母一次成型,过程无需比对,匹配的精密度之高令人叹服;二是他在普通车床上用独特方法钻出0.3毫米的气阀孔,而如此细如发丝的微孔,一般的车工是难以做到的。“和机器待久了,自然就知道它们的‘脾气’,勤加练习积攒经验是最重要的。”这是徐建雄常和工友说的话。
徐建雄爱“折腾”,成了大家都知道的事。2012年,衢州市总工会牵头成立了“金蓝领技术服务队”,这是一支义务为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服务队,团队成员都是各路技术能人,徐建雄被推选为队长。有一次,徐建雄接到一家企业求助,希望帮忙解决“绕片机”从手工向自动化转变的研发难题。以前从没接触过这类项目,这次把他难倒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带领团队成员研究了一次又一次,并经常找专家交流,从重新设计到产出成品,前后忙碌了整整两年,硬是把这个项目给“折腾”出来了。
“做东西就是要做精做细,还要有创新思维,不‘折腾’是不行的。”徐建雄笑着说。
精益求精“技术控”——记浙江巨人停车设备有限公司车间主任俞天明
浙江在线5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董洁 通讯员 闵琦 顾晓斌)春日午后,位于湖州市南浔区的浙江巨人停车设备有限公司车间里,身着工作服的俞天明正在为徒弟演示电控柜的装配过程。电控柜是立体车库的“神经中枢”,需要手工接上密密麻麻的线路。一会儿工夫,俞天明就把这些线路整齐归位。
在机电一体化领域耕耘了32年,俞天明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科技成果29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5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16篇,曾获评浙江省首席技师、湖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今年,他又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称号——“浙江工匠”。
面对这些荣誉,俞天明总是轻描淡写,“我只是做了本职工作,除了行业不同,我和别人所做的没什么不一样。”
但熟悉俞天明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控”。上世纪80年代,天生“爱动手”的他放弃事业单位的“铁饭碗”,走进车间,从钳工做起,自学电工、焊工技术,并相继拿到钳工高级技师、电工高级技师和焊工技师证书。渐渐地,练就“十八般武艺”的俞天明,把自己变成了一条“流水线”:设计图纸、加工零件、组装成品,样样精通。
俞天明的徒弟张一平告诉记者,“俞师傅没有别的爱好,每晚下班回家他就会捧起技术类书籍。对他来说,娱乐活动就是在家动手做改造,从以前的DVD到现在的投影仪,家里的设备他几乎都动手改造过。”
2008年,俞天明进入立体车库行业。当时这片领域在国内还是空白,对他来说也意味着要从零开始。凭借着一股钻研劲,俞天明自学编程,硬是把简易升降类立体车库造了出来。之后,升降横移类、垂直升降类等9大类立体车库纷纷在厂区拔地而起,仅立体车库这一领域,他就获得了近40项国家专利。
但俞天明并不满足。他不断琢磨,如何让立体车库单位面积的利用率最大化?如何让取车更便捷?安全性能不能再提升?最近,他又带领团队成功研发了11层PCS机械式停车设备,提高了停车利用率。
“能做到99.99%,绝对不会只做到99.9%。”俞天明正是通过这样的信念,“传、帮、带”了一批又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年轻技术工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