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裘丽琴:我们在乡村追梦
2018年12月10日 08:20:0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钱祎 沈晶晶 通讯员 彭驿涵

  裘丽琴,2011年任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村委会主任,和村干部一起奋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美丽富足的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2018年9月,她登上联合国总部讲坛,讲述了鲁家村开展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建设美丽乡村的动人故事。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钱祎 沈晶晶 通讯员 彭驿涵)9月底,联合国颁奖台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农民的身影。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村民裘丽琴,代表浙江万千乡村领取“地球卫士奖”。

  为什么是鲁家村?裘丽琴深情地说:“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我们村庄变成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这是一位农民对自身生活的观察,也是一位建设者对乡村变迁的见证。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到天蓝地净水清、拥有18个家庭农场、村集体资产2亿元的景区村,鲁家村实现了发展的“三级跳”,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发展方式转变的缩影。

  裘丽琴在村民广场留影。

  裘丽琴的生命,与乡土结合得更紧密了。

  鲁家村的第一步

  裘丽琴记不清7年前当选村委会主任时,内心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感:“这是失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眼前的鲁家村条件艰苦,却又满是机遇。”

  从青年时嫁入鲁家村,到中年时成为村干部,裘丽琴面对的都是一个环境脏乱差、没有产业、少有年轻人的落后村。尤其在工业化、市场化浪潮中,人们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寻求美好生活。

  很长一段时间,她羡慕的,是相距不远的高家堂村,因为那里宜居宜业——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6月,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家堂村率先将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为其他村提供了样本。

  裘丽琴与村支书朱仁斌上任后的第一个目标就此形成:恢复乡村发展的底色——绿色。

  但千头万绪,从何入手?两人在村里转了几圈,方案拟了一份又一份,最后盯上了房前屋后的垃圾。“偌大的村子连个垃圾桶都没有,环境怎么会好?”裘丽琴觉得,垃圾入桶,看似小事,指向的却是生活方式变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兴冲冲地准备买垃圾桶、开展入户宣传时,一翻账本,村干部们傻眼了:村集体可用现金6000元,负债150万元。找县里、街道垫付?没有先例,不现实。让村民出钱?村庄发展缓慢,大家本就有怨言,不靠谱。

  最后,村干部自己筹资8.5万元,给每25户分发一个垃圾桶,为每个村民小组聘请一位保洁员。

  然而,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筹钱买来的垃圾桶,放在路边成了摆设,村民依旧把垃圾往路上扔、往河里倒,还有人抱怨:“赚不到钱你们不管,扔个垃圾却要来管,吃饱了撑的!”裘丽琴有些委屈,却也不恼:“只有干部作出表率,才能让村民从实实在在的变化中看到乡村的未来。”

  那些年,她下河捞过垃圾,在烈日下扫过村道,吃过村民的闭门羹,也收获无数点赞。渐渐地,鲁家村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垃圾分类成为新的生活方式。

  鲁家村也像一个窗口,见证着浙江农村生态环境的变迁。村里截污纳管了,河流变清澈了,房前屋后没有乱堆乱放了,美丽乡村在浙江不断涌现。

  从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裘妈”起,裘丽琴知道:村庄的第一步跨越,成功了。

  低丘缓坡成了美丽茶园。

  “无中生有”绘蓝图

  2012年春节,裘丽琴接到一项新任务:村庄人口统计。排摸完情况,她沉默了:村庄环境变好了,但经济发展没有起色,约三分之二村民依旧外出,村庄空心化严重,“种一年田,赚两三万元,不如在城里打工。”

  她的这种感受,也是很多乡村当时遇到的难题: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难以打通,城乡差距难以缩小,农民无法安居乐业,“农民没有活力,村庄就没有希望”。

  关键时刻,村干部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开了个会,商讨出路。会上声音很多,有人想发展种养业,有人希望引进工业企业,也有人觉得乡村旅游才有前景。“最后大家决定,先做规划,找准方向。”裘丽琴说。

  随后,他们动员乡贤众筹300万元,请来上海、广州的设计团队,量身定制发展蓝图。3个月后拿到新规划,裘丽琴惊讶不已:“山还是那座山,但换种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村里低丘缓坡较多,种养业规模效益低下,但新蓝图中,18个家庭农场布局错落、各具风格,正符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发展家庭农场的要求。

  裘丽琴记得,那年规划被做成PPT,在县里招商引资。一家蔬菜企业看到后动了心,成为最早入驻鲁家村的投资者。很快,更多的资本纷至沓来。

  可大家很快发现,随着工商资本大量涌入,如何保障村民利益成为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抱团共赢。”裘丽琴说,当时村里的想法,就是要把社会资本和村集体的利益融为一体。2015年1月,鲁家村引入专业旅游公司,权益分配上,旅游公司占股51%,村集体占股49%,采用“公司+村+农场”模式,每年给村民分红600万元以上。

  这种创新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也为其他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众多的浙江乡村,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美丽经济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大批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2015年底,为把散落的18个农场串联起来,长4.5公里的铁道环线上一列小火车通车,鲁家村沸腾了。多年来,小火车载过数以万计的游客,为村里带来10多亿元工商资本,也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乡开启新生活。

  村庄活力在澎湃

  “阿鲁阿家”号小火车。

  “中国十佳小康村”“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首批国家田园综合体示范点”……这些年,鲁家村成了全国典型。

  空闲时,裘丽琴陪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乘坐“阿鲁阿家”号小火车,穿过风格各异的家庭农场,感受绿水青山的魅力与美丽经济的活力。

  在人们的赞叹声中,村干部们却看到了村庄发展的瓶颈:面向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浙江提出打造大花园大景区,创建千个乡村振兴精品村、万个美丽乡村景区村的“新千万工程”。光靠家庭农场带动,村庄产业太单一,而且有的农场发展模式落后,必须进行“洗牌”。

  鲁家村又“变”了。

  一个“2.0”版本的鲁家村田园综合体展现在人们眼前:小火车总站装修了,游客集散中心改造了,“两山”学院开班了,自行车、电瓶车、停车场等公共配套齐全了,房车露营基地、火车旅馆、小吃街等新业态丰富了,农旅融合的多元化产业发展起来,村民有了更多创业就业机会。

  但村干部们并没有满足,他们又开动脑筋:能不能联合周边村庄抱团发展?

  “在时代变迁中,鲁家村不能孤芳自赏,要融入整个城乡大环境。”裘丽琴说,眼下,鲁家村有了新目标——扩大“朋友圈”,把目光瞄向周边南北庄、义士塔和赤芝3个村,统筹资金、资源、交通、环境、人文等优势,合心合力共创4A级旅游大景区。

  回想这7年,裘丽琴喜欢用“活力澎湃”形容鲁家村。她说,在乡村发展的重要节点,鲁家村把准了方向,而且通过改革创新,激活了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裘丽琴站上联合国领奖台的那一刻,鲁家村成为浙江乡村以“千万工程”为引领、高水平建设美丽乡村的缩影。她说:“千万工程”获“地球卫士奖”,将激励我们建设更多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也将激励更多的中国农民行动起来,争当“地球卫士”。

  今年11月,“田园鲁家”旅游区正式对外营业,鲁家村在探索全域大花园大景区之路上扬帆起航,村民广场上写有一句标语:中国农民梦,最美的农场。

  (本版图片均由鲁家村村委会提供)

  乡村美,中国才美

  记者 钱祎

  从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天蓝、水清、地净、村美的标杆村,鲁家村像一个窗口,见证着中国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

  15年前开启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拉开了美丽浙江建设的序幕,以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等为重点的环境整治陆续展开,农村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美丽浙江和大花园建设的跨越,万千乡村活力澎湃,成为农民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如今,绿色已成为浙江乡村的底色,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每一天,都有慕名而来的“城里客”奔向浙江乡村的每个角落。他们赏美景、宿农家,带动农家乐民宿蓬勃兴起、各类农副产品产销两旺。农民足不出村,便有了更多创业就业机会;不断涌入的人才和工商资本,则为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绿色发展理念也在不断改变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广袤田野上,生态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流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村居农舍中,垃圾分类深入人心,美丽庭院随处可见,爱水护水化为自觉行动……一步一个脚印,浙江乡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不断迈进。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通过持之以恒的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让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乡村振兴的蓝图,描绘好美丽中国的绚烂画卷。

标签: 美丽乡村;村干部;乡村;万村;村庄;整治;浙江;家庭农场;村委会...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