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3日,俞杭明(左一)正在回访调解当事人。 骆少华 摄
浙江在线12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丁珊)“嘭!”一枚红印章,牢牢地盖在纸上,红色的印泥晕出花状。10月29日深夜,调解协议落下最后一笔,当事人紧紧握住俞杭明的手,“谢谢您,俞所长!”
调解室的灯还亮着,桌上的茶添过多次,已经呷不出滋味;烟灰缸里的烟头积得如同小山包。半个月奋战画上圆满句号,但俞杭明嗓子也哑了。
深夜,俞杭明回首1993年的那个夏天,一脸稚气的他从杭州农校毕业,分配到诸暨应店街镇政府工作。绍兴诸暨,“枫桥经验”发源于此,而俞杭明也与“调解员”这个身份有了不解之缘。
岁月流逝,初心不变。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群众诉求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多元,“枫桥经验”在消除社会治理领域的“疙疙瘩瘩”中不断创新完善,“枫桥经验”也从浙江走向全国、从农村走向城市。如今,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寄寓着新期待,丰富着新内涵。
已在调解现场“战斗”了20多年的俞杭明,一路传承“枫桥经验”的精神,也见证这一“传家宝”的历久弥新。
2018年10月29日,俞杭明(左一)正在调处一件案子。 丁珊 摄
/ 亲历 /
情法融合解“疙瘩”
丹桂飘香。10月的一个傍晚,霓虹灯装扮城市夜空。诸暨市暨阳街道三楼的调解室,灯火通明,透过桂花树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光影。
“吱呀”一声,推开调解室的门,暨阳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俞杭明迎面撞上20多道灼热的目光——到了谈判的关键时期,当事人能喊来的亲戚全部到场了。停顿3秒钟,俞杭明与对方代表耳语几声,又扭头走了出来。“20多张嘴,每个人都有立场和看法,这调解没法进行。”选派6名代表另辟一间小会议室,第三回合的调解开始了。
“俞所长,他们这个数目,我们坚决不接受!”“今天不给个满意的结果,明天就上他们公司!”现场气氛剑拔弩张。事情发生在10月9日,一名工人突然倒在街道一处建筑工地,不幸去世。
“退一步海阔天空。大家都冷静冷静,商量个双方都接受的办法。”三回合下来,俞杭明脑子里已理出清晰的逻辑线、时间线、人物线。他抓住领头的关键人物,用法律、情理调解,提供三套方案。这场持续10多天的争执,终于迎刃而解。
这样的调解场景,20余年来俞杭明已经再熟悉不过。
25年前,俞杭明成为应店街镇干部。而与应店街镇相隔大约40公里的枫桥镇正是“枫桥经验”发源地。小镇人民在上世纪60年代创造出的治镇之计,逐步推广创新,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范本。
“拉过一张小板凳就调解,办公室就是调解室;人员配备不够,自己当兵又当将。”俞杭明清晰记得,当时乡镇司法所还没有建立起来,上级部门向基层派遣司法助理员指导管理乡镇人民调解工作。他第一次参与调解,就是跟着当时的镇政法办副主任处理因农田放水引发的打架纠纷。
“历时两个星期,光是笔录就写满28张信笺纸。”俞杭明笑着用手比了个厚度,从派出所走出来,看着当事人脸上重新绽放的明媚笑容,他猛然间想到:“化解纠纷,‘缝补’感情,不正是人民调解员的价值吗?”
/ 见证 /
发扬光大“传家宝”
“让让——”从事调解工作这些年,俞杭明必不可少一位“老伙计”——一辆用于调解、实地调查的电动车。但在岁月风霜的侵蚀下,它早已伤痕累累:锈迹斑斑的车篮,两根光秃秃的支架。喇叭早就没声音了,跑起来也力不从心。
但少有人知道,2006年时,“略感倦意”的还有俞杭明。那年,俞杭明调任五泄镇调解委员会常务副主任。21世纪第一个10年,以块状经济名闻遐迩的诸暨,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劳动纠纷,是当时拥有众多企业的五泄镇常见矛盾之一。
2009年临近年关,五泄镇工业办主任傅春江急匆匆推开俞杭明办公室门:镇政府大门被几十名没拿到工钱的人堵住了!俞杭明马上走入人群劝解。工人们群情激愤,领头的几个人气势汹汹,一拉一扯间,俞杭明的棉袄都被撕开一大道口子。
原来,趁着农闲,这些山东务工者在五泄镇干了两个月活,临到结账时却找不到包工头。案件复杂、人员众多,但镇里有调解经验的人凤毛麟角。俞杭明和傅春江硬着头皮上,将几十号人分在不同的会议室,两人跑上跑下沟通,几个回合后,最终化解了双方的矛盾。但此时,两人也累倒在地。
像这样劳资纠纷、突发交通事故导致的案子,俞杭明又连着遇到好几起。他的紧迫感、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社会转型催生大量社会矛盾。矛盾呈现专业性、行业性强的特点,”俞杭明说,虽然他们也在不断学习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终究缺乏系统性的培训和专业素养,“再单打独斗下去,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此时,省里已着手制度设计。2009年4月,省司法厅发文加强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劳动纠纷、医患关系等专业调解组织在我省遍地开花。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就业途径、生活方式不断变化。面对接踵而至的一道道时代考题,浙江人民以改革精神,在实践中逐步丰富这项基层治理特色做法。
这些年,全省逐步建立起县、乡、村调委会3.2万个,形成以镇级联合调解中心为主阵地、村社会服务管理站为前线的大调解网络。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已达1538个。“大数据+人民调解”方兴未艾,在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突破时空阻隔,便利惠民。
/ 感悟 /
初心不变谱新篇
20多年来,俞杭明始终坚守调解一线。他陆续收获荣誉:诸暨市“枫桥经验”先进个人,绍兴市“模范人民调解员”,今年5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让俞杭明记忆深刻的是:2012年,他离开工作20年的乡镇、农村,来到情况更复杂、压力更大、任务更重的暨阳街道。这片大步向城市化目标迈进的土地,承载着33万常住人口,每天都有邻里纠纷、合同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发生。光靠司法所这几个人远远不够,怎么办?
俞杭明开始动脑筋。在诸暨,2236个社会组织常年活跃在基层治理一线。去年11月,他在矛盾调解、司法矫正中引入“心语”“一米阳光”等社会工作组织。今年11月,他又牵头和妇联一起,从社区选取一批调解能手成立“西施娘家人家事工作联盟”,入驻到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日前,诸暨市已连续13年获评“平安县市”,捧得全省首批“平安金鼎”,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6%以上。俞杭明由衷觉得,这座平安金鼎,是全市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诸暨人民参与矛盾纠纷调解的传统不但没有变,反而焕发出夺目光彩。从浦阳江到白塔湖,从东白湖到汤江岩,“大平安”理念春风化雨,渗透到诸暨人民的心间。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独角戏到大合唱。如今,退休老干部、乡贤、老党员组成三级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汇成一股股重要的调解力量,形成“三治融合”的共治格局。
“枫桥经验”也早已走出古越小镇,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成为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
已与矛盾纠纷“过招”大半辈子的俞杭明,对“枫桥经验”的魅力亦有了新感悟:正是秉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初心,顺应时代发展而变,顺应群众需求而变,改革开放40年来,“枫桥经验”这棵常青树才能枝繁叶茂、长盛不衰,在新时代书写新篇。
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
改革开放40年来,“枫桥经验”常写常新、历久弥坚,原因是什么?
兼收并蓄,吐故纳新。这也正是浙江人民改革精神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
人民调解工作,从最初的“单枪匹马”调解纠纷,到如今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多个专业调解委员会的“一群人”;从原本单一的“磨嘴皮”的模式,到现在多元共治的全新格局、日趋完善的治理体系,善于以变应变的“枫桥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以改革的魄力、创新的勇气,不断创新为人民服务的手段、方法,探索出互联网+社会治理、三治融合、全科网格等累累硕果。
几十年风雨变迁,新时代“枫桥经验”不仅生命力旺盛,且向更广阔的土壤生长开去。她不仅是化解纠纷的经验,更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基层治理现代化经验。
一路探索改革,“枫桥经验”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初心不变,本色不改。
从诞生那刻起,“枫桥经验”便带着深深的印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所以顺应群众新需求,回应群众新期待;一切依靠群众,所以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一个个品牌调解室春风化雨,专业化社会组织润物无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有力,筑起一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有力防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