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摘帽”,只是站上新起点 浙江“消薄”行动调查(上)
2019年06月10日 04:17:14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何苏鸣 李攀 黄珍珍

3a.jpg

   安吉鲁家村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济,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

  缙云县前路乡前路村一景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何苏鸣 李攀 黄珍珍)

  编者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基础。2019年是我省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全省各地“消薄”成绩几何?有什么经验值得总结?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初夏之际,本报记者兵分三路,赴全省各地调研。

  常山县新昌乡郭塘村变了,曾经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的“薄弱村”,如今发展光伏产业将增收超过50万元;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变了,1000米淡水沙滩的打造,让它成了能在山里看海的“网红村”;缙云县前路乡前路村变了,过去守着资源没饭吃的村两委班子,开发出漂流、滑草等多个项目;临海汇溪镇山安村也变了,乡贤与产业的回归,让原来的“空心村”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过去这几年,全省各地农村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2017年,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实施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通过3年努力,全面消除集体经济年收入(包括各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和其他收入,不含项目补助和村干部报酬补助)低于10万元的薄弱村。

  在距离收官半年之际,记者到全省各地走访调研,与干部、群众共同总结这些年来的“消薄”经验,其中3对关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

  “消薄”到底是为啥

  强村VS富民

  如何相互促进

  “消薄”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村里家家户户的农房屋顶上装上一排排亮晶晶的光伏板,衢州常山县新昌乡郭塘村党支部书记张荣明白,“是为了让村里‘摘帽’”。

  去年4月起,在由省委组织部、省委两新工委联合省工商联、农业厅、国资委开展的“千企结千村 消灭薄弱村”行动中,“薄弱村”郭塘与浙能集团结对,后者在村里出资建造了总设计装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浙能常山光伏发电帮扶项目。“630万元的投资建设费用由企业承担,建成后能有效运营25年,扣除租金及维护运营成本,利润全部归村集体,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左右。”这笔账,张荣翻来覆去算清楚,“过去村里的收入几乎为零,有了这个项目,今年村里一定能‘摘帽’。”

  在张荣的计划中,“摘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有了这笔固定收入,村里不仅能发展村级产业,谋划启动树屋民宿群、有机蔬菜瓜果基地等环保旅游项目,更要着眼保障民生,通过每年滚动投入5万元,来资助困难群众,并为80岁以上老人补贴部分医疗保险费用。“村里有钱了,百姓的腰包也会鼓起来。”他说。

  强村也要富民,张荣这个朴素的愿望,确实也是“消薄”的题中之意。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各地各单位都在积极支持和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因地制宜通过资源开发、物业经营、生产服务、村庄建设等途径,拓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仅省国资委就组织23家省属企业及其下属企业,与衢州、丽水两地共85个薄弱村结对,富通、吉利等民营企业也纷纷与薄弱村“结亲”。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有3715家民营企业结对3746个村,带去3207个帮扶项目,落实资金11.51亿元。

  绝大部分村庄在“消薄”行动中实现了强村和富民的双赢,但个别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比如,有的村为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立绿化养护合作社承接业务,对村民个体经营主体可能会有影响;还有的为了引进项目增加收入,对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影响村民正常生活等情况不够重视。

  “强村和富民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在‘消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集体增利与农民增收的统一,要让村民不仅是发展的主体,更是发展的受益者。”常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何菊说。可喜的是,过去这些年,各地在推动“消薄”进程中,通过让农民变工人、农民变股民,不断增加群众的一般性收入、务工性收入、股份制收入和投资性收入,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得到越来越有效的发挥,形成良性互动。

  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的集体收入,曾在全县排名100名以外,近8成村民在外谋生。3年前,村里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总长1000米的淡水沙滩。“云里看海、山里玩沙”的独特景观,在短短3年里为村集体经济收入350多万元,带动旅游收入4000万元左右。

  村子富了,百姓共享发展成果。在长汀沙滩边,一排排小木屋、遮阳伞十分显眼,由村里的低收入农户或残疾人等困难村民经营。“16家商铺,刨去1000元一年的租赁费,每年每户能增收3.5万元左右。那些遮阳伞是4个村民合伙承包的,‘五一’当天租给游客收入近万元。”长汀村村委主任徐宇军说,去年长汀景区收入达12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增加至3万元。

  支部作用咋发挥

  培养VS监督

  如何相得益彰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在“消薄”的推进过程中,人的因素至关重要。

  缙云县前路乡前路村党总支书记应伟建对此深有感触。前路村位于括苍山麓,山水资源丰富,但资源优势却始终无法转变为发展成果,“薄弱村”这顶帽子一戴就是多年。

  去年9月,缙云县启动“明星书记”培育工程,在全县筛选出首批6名“明星书记”,设立了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每位“明星书记”可申请支配项目资金30余万元,用于助推3个结对村集体经济发展。

  借这次机会,应伟建与3公里之外的壶镇镇高潮村党总支书记吕以明结对。跟着吕以明学管理、学运营,应伟建感觉自己有些开窍了。今年夏天,他要在水流清澈的樟溪开发漂流项目,还要把附近的山坡打造成滑草场,村里空闲的小广场也准备利用起来,改造成停车位出租。应伟建说:“2018年,高潮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超700万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把两村之间的差距缩小,更要像高潮村一样,打造有战斗力的村两委班子。”

  “农村的带头人有没有实干,能不能服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村的发展。”一位镇党工委书记告诉记者,就在去年,镇上两个村同时获得了一笔美丽乡村建设补助基金,一年下来,两个村的变化千差万别:一个村不仅项目完成得出色,还通过产业投资让村里有了固定的项目盈余;另外一个村,工程完成得勉强不说,还反过来欠下了债款。

  “群雁高飞头雁领”已成为各地共识。据三年计划启动时的数据统计,全省6920个集体经济薄弱村中,有726个是党组织软弱落后村。2017年以来,我省同步推进集体经济薄弱村消除及软弱落后村党组织转化工作,突出选优育强薄弱村党组织书记,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村党组织的中心任务,作为考核村党组织书记业绩的重要标准,选出最能打仗的“领头雁”打好攻坚战。

  “对村干部队伍的培养很重要,监管也必须跟上。”一位浙南地区的乡党委书记说。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以及“消薄”的持续深入推进,产业、项目不断流入,当地不少农村甚至每年会有几百万元建设资金。这样的大笔资金,考验着村干部的定力和底线。“项目招投标时会不会有猫腻?工程款项结算时会不会给自己留一笔?说实话,很多时候不仅是上级和村民对我们不放心,我们自己都会担心,生怕政策不清或是稍有不慎,就造成违纪违法,甚至犯罪。”一位村支书说得很坦诚。

  好在对村级班子和村干部队伍的全面“体检”已成为我省的常规行为。2017年换届后,省委组织部不仅全面调度“回头看”情况,还鼓励各地探索实行“歇职教育”,指导各地动真格处置虽未触碰违纪违法高压线但存在决策不执行、岗位不胜任、办事不规矩等8种不称职情形的村干部,并及时选优补强。仅2018年,全省就有2673名村干部被“歇职教育”,1587名村干部受到罢免职处理,1816名优秀人才被补充进村级班子。

  未来之路怎么走

  当下VS长远

  如何合理布局

  当此次调研开始时,浙江“消薄”已再次拉高标杆:今年4月底,省委紧密对接中央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计划,提出到2022年底,实现经济发达县(市、区)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淳安等26个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其他县(市、区)的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的目标。

  “对不少地区来说,这个要求既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挑战性,属于‘跳起来摘桃子’。”一位长期从事基层组织工作的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全省的工作重点将转到提升村庄“造血”功能上,加大力度培育村集体经济内生发展动力,确保村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这与临海汇溪镇山安村乡贤彭道生正在谋划的事业不谋而合。离家打拼近40年,他对家乡的困境和出路看得清楚,“山村劳动力流失,发展受限,光资助并不能改变山区贫穷的根本,必须以产业带动村民返乡致富。”

  临海启动“千名乡贤帮百村活动”后,他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和山安村集体签订了协议,把沧海集团的300亩梅花茶花种植基地、100亩番薯基地放在村里,并鼓励村集体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办农家乐,以“农业+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为经营模式,用生态旅游树立起山安品牌,“目前我们已投资200余万元,直接带动了50多名村民就业,重新利用闲置房屋20套,预计能够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0余万元。”

  彭道生和临海都不是个例。随着农村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始主动寻求项目、制定规划和激发创意。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个别地方还是存在短视行为。有的占用山地、林地建造厂房;有的不管区域位置是否便利,营业房、公寓建了再说;有个别地方政府通过发放补助资金来完成“消薄”任务。

  “‘消薄’是没有终点的,不能为了达标而达标,更不能让村庄在‘消薄’行动结束后‘返薄’。”湖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仲仪说,全省“消薄”行动计划启动后,湖州自加压力,提出到2020年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欠发达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目标有望在2019年底全面完成,这正是得益于湖州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紧扣开放和保护、投入和效益做文章。

  “一方面,我们勇于放弃蝇头小利,不为低小散企业和项目打掩护,真正保护好环境;另一方面,也充分考虑投资周期、自身实力,坚持效益优先,杜绝市场风险大的项目,杜绝投入高效益差的项目,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徐仲仪说。

  当然,要不断推进“消薄”向着更高目标迈进,改革创新的力度和劲道同样不可缺失。接下来,各地还是需要以党建为引领,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农村“三块地”联动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度激活薄弱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活力,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标签: 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责任编辑: 金斌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摘帽”,只是站上新起点 浙江“消薄”行动调查(上)